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而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在此形式下,针灸学在现代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胆借鉴生命学科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在针刺镇痛、抗炎、抗损伤、抗衰老等领域已取得初步的成就,其中针灸与镇痛、神经内分泌免疫复杂网络系统相关性研究成果已被医学界所认可.现将近十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许多资料证明,针刺具有复杂的调整作用。对于针刺作用的机制,很多研究者曾分别用各种生物化学的手段,如荧光分析、凝胶渗透层析、放射免疫等方法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对生物体内存在的单胺类、脑内活性多肽、环核苷酸及一些酶类在针刺中的作用颇感兴趣。本文就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针刺进程中的变化和作用作一系统的评价和介绍,以探讨针刺镇痛的生化机理。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是常见的具有高眼压伴视功能障碍的眼病,目前临床上对青光眼尚缺乏针对病因的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运用穴位针刺疗法治疗此病取得一定疗效,笔者拟从实验角度对其机制作一些初步探讨. 1 材料  相似文献   

4.
腧穴敏化,又称为穴位敏化,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理化因素或者疾病的刺激下,穴位由“静”到“动”的一种动态变化,是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目前,腧穴敏化机制的研究集中于膝骨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展开。实验结果表明,腧穴敏化与肥大细胞的聚集、局部组织微循环、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的变化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5.
肿瘤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对分子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大肠癌多药耐药涉及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蛋白(LRP)表达增加,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增强,DNA拓扑异构酶(Topo Ⅱ)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等,其中,对P-gp介导的多药耐药研究最多,通过药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是提高化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许多药物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中药相对来说,毒性和不良反应较小.近年来,陆续有用中医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报道,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体外实验方法是揭示药物作用实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对于中药来说,由于其理化因素的复杂性及特异性,体外实验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IwamaH等[1]在对汉方的研究体系进行探讨的过程中,用动物血清进行汉方制剂的药理实验,提出了“血清药理学方法”。它是指将中药或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此含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方法。这一方法实现了体外与体内实验的结合,其实验结果与体内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它不仅反映药物中可吸收部位的直接作用,且能反映药物成分在机体作用下形成的代谢产物和药物诱生的机体内源性物质的间接效应。该方法是目前中药药理研究中热点,研究层面可借用现代医学手段,从器官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基因、基因产物、受体和酶活性等水平揭示药理作用机制,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医学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结合点,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但是,由于该方法诞生时间短,在我国仅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困扰着实验设计和研究,故笔者就有关几个问题思考如下,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7.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形态上的改变主要是局限性、进行性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质变密、边缘性骨软骨形成和关节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受限;其特征性表现为活动及负重后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并有晨僵和胶着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关节腔内注射透明酸钠保护软骨等治疗手段,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临床疗效难尽人意、费用较高,另外还有一定不良反应.而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特别是中药外治法,因其历史悠久、痛苦少、疗效确切以及费用低而被临床广泛运用,笔者就1996-2003年有关中药外治法治疗膝关节OA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肠激素的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英国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首先提出来的.至今陆续发现的胃肠激素已达50多种.胃肠激素有调控消化道的分泌、运动、吸收、血流和细胞营养等作用.针刺对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功能具有调整作用.临床实践亦证明,针刺对治疗消化系疾病有良好疗效.近年来,许多专家从针刺对胃肠激素紊乱的调整入手,研究其在血液、组织中的含量,以探讨针刺对消化道影响的作用机制.笔者就近5年来针刺对胃泌素、胃动素影响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近10年来在农林、医药、环境监测与净化、食品、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已取得了辉煌成果。中医药理论与分子生物学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两种科学研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一致的,因此,从分?..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易并发心、血管、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等并发症,目前主要从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外周作用的敏感性,减少肝糖产生和输出、抑制糖异生,延缓糖在肠道的吸收等方面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积累数千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大量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症状、防治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目前难以阐明其药理机制,人们更多投向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降糖作用与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与多巴胺能受体结合产生功能活动。多巴胺在调节躯体运动、调控注意力、影响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刺可以显著影响机体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及其受体表达,在针刺镇痛,调节情绪及免疫功能,保护脑内神经细胞,以及参与心血管功能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是一种由血管因素所导致并达到轻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可逐渐发展成痴呆。针刺治疗VaMCI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探索。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技术具有无创、重复性高、资料稳定等优点,在研究脑功能活动和针刺脑效应方面更具优势。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已被用于研究VaMCI和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rs-fMRI能够成为一种潜在且适宜的影像学工具,为揭示针刺治疗VaMCI的大脑相关机制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对针刺不同穴位的脑功能成像及临床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促进针刺治疗疾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可视性依据[1].笔者分别对针刺健康人上肢穴位、下肢穴位、上下肢配穴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以及其在针灸临床应用的概况,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针刺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有关针刺治疗脑缺血机制研究的报道日渐增多,现将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是近年来中药复方研究的重点内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作用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备受关注.自1979年第一篇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报告发表以来[1],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李端[2]、赫梅生[3]等先后将药理效应、药物累积法等引入药物动力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开展.而近10年来,随着高、精、尖分析测试手段的应用,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本文拟根据近10年来国内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衰竭又称充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以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瘀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化学药治疗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因毒性和不良反应明显,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中医药治疗CHF不良反应较少,疗效持久.CHF的常见证候有心气阴虚证、心肾阳虚证、心阳虚脱证、阴阳两虚证等,其中心肾阳虚证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证型,现将其研究概况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的新热点.面对低碳经济的挑战,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步入新阶段,大力推进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新能源合作,重视和提升区域组织下的新能源合作,深化与美欧的新能源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尽管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局面已经打开,但是依然受到战略互信、合作机制、技术出口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制约,需要加强政府对话、增进战略互信,积极深化合作机制,不断丰富合作手段、提升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对炎性疼痛大鼠痛阈的影响,从信号转导的角度探讨针灸镇痛的机制. 方法 采用经典的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疼痛模型,观测电针刺激对大鼠痛阈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doral root ganglion, DRG)内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ion-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p38 MAPK)的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DRG内辣椒素受体1(vanilloid receptor 1, VR1)含量. 结果 电针刺激影响大鼠DRG内p-p38 MAPK和VR1含量,并可提高炎性疼痛大鼠的痛阈,降低p38 MAPK受体阻断剂提高后大鼠的痛阈. 结论 电针影响炎性疼痛的机制与p38 MAPK-VR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编制管理碰到这样的棘手问题: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断地要求上层建筑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不断地调整;另一方面,赋予了这一调整职能的编制管理部门却又找不到可资信赖的强有力的依据和手段。这个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编制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一编制管理的手段目前主要有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两种。这两种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从不同的角度看,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两种手段随着实践的检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编制管理的有效性也因此受到削弱,并且,这两种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医治我国上层建筑肌体的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因人设事、效率低下的疴症。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近年来国内利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效果较佳,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疗法,同时其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1994年以来针刺治疗脑卒中临床机制研究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改善脑血流量和脑血管功能   针刺可以提高局部脑血流量,快速缓解血管痉挛,实现侧支代偿。王克键等[1]观察针刺阳明经穴前后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图有极显著性差异,认为对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血流有双向调整作用,可使流速减慢的动脉血流加快,使流速加快的动脉血流减慢,亦可使管径狭窄的血管扩张,使舒张的血管收缩,从而维持颅内动脉血流平衡。郭义等[2]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即刻脑血流的改变情况,表明该法亦可双向调节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使患者颅内血流减慢者加快、血流加快者减慢的趋势,其机制可能与改变血管外周阻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