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文化建设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必须提炼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加快创新文化事业发展体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树立城市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区域居民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城市精神则是一个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伦理观念、文化追求等体现出来的共同价值观念,具有根植于城市历史、体现城市现实、引领城市未来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民主协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立和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深厚历史渊源。民主协商精神与中国革命精神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基本内涵,对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民族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各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浅论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包含着历史文明,又承载着现代文明。因此,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作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彰显城市魅力,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城市文化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城市文化往往体现着国家的文化水平。城市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的主要载体。提升城市文化,是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提升城市文化直接关系到提升市民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为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最终目标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学习型城市是以教育和学习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目标在于: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人力资源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许多城市将创意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在创意化特色城市建设过程中,动漫产业往往能够通过文化创意将城市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高度融合渗透中,运用大众化视觉媒介有效可持续地提升城市文化的品味和影响。区域文化资源的动漫开发,对我国特色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熠 《理论前沿》2002,(4):43-44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环境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以及城市人口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表现出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发展南宁城市文化,必须发掘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魅力,塑造城市精神;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弘扬城市个性;建设文化名城;打造“中国绿城”,涵养生态文化;培养商业精神,发展商贸文化;强化道德建设,拓展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农村文化。  相似文献   

9.
创立城市品牌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城市品牌文化的含量和质量,既要求这种文化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也要求这种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既能反映现代城市生产力水平,又能反映民族和时代精神。提高城市品牌文化的含量和质量,要重视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社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奥帆赛的举办给青岛城市文化与奥运文化交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带给青岛一笔丰富的奥运文化遗产。后奥运时代城市文化建设应积极吸收和整合奥运精神和奥运文化,凝练以齐鲁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为主导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传统,打造以诚信博大和谐卓越为人文特色的城市精神,构筑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风土人情和以体育、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活方式,积极培育以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中村的经济社会特征,也为城中村犯罪提供了社会基础。中西部城中村犯罪的特点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原住居民犯罪突出的反映了这种差异。以重庆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中西部城中村原住居民犯罪形成机制模型为:文化冲突是根本形成机制,失范紧张是内在形成机制,差异交往是直接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回族的形成是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论述回族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出回族民族具有族体多元融合、语言多元融合、宗教信仰多元融合和回族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揭示了互补共存是各民族关系的唯一准则。  相似文献   

13.
形成权概念诞生于19世纪末,其本由程序法上一些撤销、解除之诉产生而引发对应的实体法上相关权利集合之统称。依通说,其所包括的撤销权、解除权等都因为其单方意志性而在法律关系变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自泽克尔提出形成权以来,关于形成权的内涵与外延就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如形成权究为权利抑或仅仅为一种权能,物权取得权、抗辩权、减价权、先买权等是否属于形成权。另外,关于形成权有无客体,即权利的客体可否为法律关系(即拉伦茨所言之第二顺位客体),形成权是否确实如通说所言具有不可侵性。此外,关于形成权之行使是否受到诉讼遮断效之限制,法律未规定除斥期间之形成权是否有权利失效以及权利滥用之禁止之适用,也都是我国司法实务中常发而讨论甚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犯罪的产生必有其原因。犯罪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属性,其产生遂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与自然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外因,亦即犯罪的客观原因;犯罪的个人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内因,亦即犯罪的主观原因。犯罪原因论之关键的问题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到底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应该属于犯罪产生的首要原因。故而,犯罪原因论中进行主、客观原因地位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问题又十分复杂,致使犯罪学界对其长期纠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主、客观原因并列冠军说”)、“说不清说”等,各有千秋,各有得失。而“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既取各论之长、又避各论之短、还重自主创新,是一种颇有智慧的主、客观原因地位论。“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认为,产生犯罪必须主、客观原因同时具备,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没有统一模式,对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唯物矛盾观的演化发展,透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运行机制:唯物矛盾观从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解构,到列宁对唯物矛盾观体系的初步建构,再到毛泽东对唯物矛盾观的中国化重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的发展,犹如一段协奏曲,是解构、建构和重构的交响奏鸣。这段乐曲历经了早期的激愤豪迈、中期的婉转曲折、晚期的坚定希望,有起有落,不断向前演进。,不断的解构、建构和重构同样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的成因错综复杂,而制度性原因是弱势群体形成的首要原因。制度的安排与变迁、权利分配制度的缺陷、权利救济制度的缺失是导致弱势群体形成和进一步被弱势化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事实乃至法律事实都是由感觉知觉开始的。诉讼过程中,感知和选择是事实形成的起点,解释和判断是事实形成的必要过程,对证据及事实信息的整合是案件事实确定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到主体内外因素的影响。根据唯物论的观点,犯罪心理观念性的本质决定了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源。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提供了分析的另一角度。即应从两个方面分析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将犯罪心理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展开分析;二是将犯罪心理形成作为一个结果,将犯罪心理形成的特定时点隔离出来,根据内外因的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禅宗与书法的渊源颇深,在“宋人尚意”的书法思想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禅宗与“尚意”的关系和“尚意”的书家代表来看,禅宗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犯罪现象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至今仍然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在每一个犯罪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点,即犯罪人格。犯罪人格的形成基于一定的原因,从哲学上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格的可塑性,正是由于人格可塑,而人格可塑依赖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才会形成犯罪人格。对人格可塑性进行哲学思考,有利于把握犯罪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控制犯罪人格形成、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成效。对于已经形成的犯罪人格也能够起到反向引导作用,有利于改造罪犯,并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中进行人格的完善与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