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中的未成年人以独立案件提起讼诉,虽在我国法律中无明文规定,但已包括在分别审理的原则性规定中.分案起诉在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中十分必要,亦有特殊的作用.试行中的分案起诉,将可能遇到一些问题,需在发展中积极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身心的特殊性,要求对未成年人适用刑事诉讼程序时应给予特殊的保护和照顾.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经常出现,而新《刑事诉讼法》并未对此规定特别的起诉程序.因此,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立法化的背景下,有必要从法律规定的漏洞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分案起诉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评析司法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分案起诉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司法机关适用分案起诉制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司法解释没有对不当分案起诉的程序救济规定。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有必要明确案件"重大、疑难、复杂"、"可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都不应直接作为并案起诉的理由。法院对检察机关的不当分案起诉具有审查和决定程序的权力;被告人在获得程序告知的基础上,对不当分案审理享有申请救济的权利。被告人在审前作出的程序选择具有一定的诉讼效力。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案起诉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有利于措施,对于平衡判决的社会效果,实现对成年罪犯的有效打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行的是相对分案起诉制度,厘清该制度的起诉标准,将分案起诉前移至公安报捕阶段,细化操作程序,同时建立分案起诉的恢复机制,是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案起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共同犯罪以并案审理为原则,分案审理为例外.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缺乏关注,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制度规范供给不足.从实践看,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分案审理到主动分案审理的转变;从规范看,则经历了一个从特殊规范到一般规范的演变.《2021年刑诉法解释》首次明确了共同犯罪分案审理的一般规范,但仍存在规范目的不足、案件范围不明、具体程序欠缺等问题,无法解决实践中分案范围随意化、分案决定行政化、对质权保障不足、前案既判力扩张等问题.应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借鉴域外有益经验,从基本原则、案件范围、分案程序、审判组织、证据规则、裁判拘束力等方面完善分案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要建立符合刑事诉讼运行规律,促进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完善,就必须积极探索新检察工作机制,如实行分案起诉制度,在分案程序中实现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动态保护;构建捕、诉、防一体化机制,形成对未成年人的挽救合力,最大限度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7.
分案起诉应理解为广义的分案审查起诉,而非狭义的分案提起公诉。各地检察机关近年来分案起诉工作的实践,为我国完善与实施分案起诉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对分案起诉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分案起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完善了我国不起诉制度,扩张了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从我国实践和理论层面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研究出发,探讨该制度的概念以及性质定位,并对其诉讼构造进行了解析。着重对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考察机制以及确定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就我国的青少年犯罪而言,未成年人犯罪率越来越高。由于未成年人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质,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诉讼程序的构建上也应区别对待,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帮教。附条件不起诉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特殊程序中,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同时扩大了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环节的自由裁量权。检察机关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应当寻求特殊审查起诉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专属刑事诉讼程序。随着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践应用,法律实务界普遍认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追诉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刑事诉讼中,自诉是着眼于保护被害人利益的必要补充。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操作中,这种制度已日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诉人起诉难;自诉案和公诉案区分难;缺乏证据,自诉案件定罪难;人民法院审理难。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第五编新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给予了足够重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在侦查工作中没有体现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不遵守案件办理程序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应该遵守教育、感化、挽救、特别保护、全面调查、分案处理、迅速简易、个别化审理等原则,要从传唤、讯问、强制措施的适用等各个方面注重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2.
新刑诉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这是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公诉制度改革实践的一个归纳和总结,体现了我国刑事立法在不断改变传统的严厉性、机械性,朝着宽缓、理性的方向发展。文中通过探究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性质和面临的问题,提出检察工作中落实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首次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程序,是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公诉制度改革实践的一个归纳和总结。但在实践中,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面临着对制度本身存在认识误区,控方裁量权缺乏有效制约,考验期内承担义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要在检察工作中落实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需要构建配套的帮教机制,通过内外监督共同制约,并建立完备的司法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判断刑民交叉案件是否“分案处理”的标准有二:一是“同一法律关系”,二是“同一法律事实”。从法理及实践看,单纯依据某个标准,并不能对刑民交叉是否“分案处理”得出一个统一结论。因此,应将二者结合起来,确立一个综合性判断标准:凡基于不同法律事实引起的刑、民法律关系,应当分案审理;凡基于同一法律事实引起的刑民法律关系,原则上应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合并审理。  相似文献   

15.
论单位犯罪单罚制之弊端及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单位犯罪,我国刑法采取的是以双罚制为主、以单罚制为例外的处罚原则,对个别单位犯罪实行单罚制,有利于克服罚金刑适用中的一些弊端,但是,这种单罚制,不仅会形成有罪不罚,混淆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的界限,而且背离刑事司法中当事人参与原则,导致不起诉范围的扩大,带来审理中的诸多困惑。对之,主要应从增加单位犯罪刑罚种类、限制单罚制适用范围、建立犯罪单位出庭制度和罪状认否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自1984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少年法庭以来,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工作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这三十年来,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坚持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实践中求完善,以防控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标,逐步构建了以少年审判为中心,司法、社会配套协作的"两条龙"工作体系,建立了分案审理、社会调查、法庭教育、快速审理、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社会观护、心理干预、轻罪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为进一步开创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诉讼程序,并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随着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立,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考察帮教问题”,日益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教制度,成为国家司法实践层面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考察帮教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诉讼法学理论以及司法实务经验总结的基础上,2012年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规定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是起诉便宜主义的重要体现。针对立法上的不足之处,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与域外立法及实践尤其是澳门的"缓诉"与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中受到若干启发。  相似文献   

19.
李华"投毒杀人"一案,由××县公安局以李华涉嫌故意杀人罪,将此案前后几次向××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审查起诉,均被退回.认为,认定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评析:案件侦查审理过程存在问题;检察院不起诉理由勉强.  相似文献   

20.
从源头上讲,品格证据发端于英芙国家的证据规则,其在成人案件审理中受到较多限制,但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却有着较大适用空间.我国司法实践中,地方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中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品格证据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契机和条件.本文将从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基本概念入手,探讨未成年人品格证据的基础和价值,进而从实践反思方面形成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的培育范式,也是对未成年人品格证据制度本土化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