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是“制度一行为”博弈的策略组合。在经济导向的考核制度和分税制为基础的政府间利益分配制度的激励下,地方党政首长的核心偏好是地方财政收入。在这一偏好的影响下,对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地方政府政策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策略,形成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关系。即有利于短期内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就执行,反之就不执行。在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格局下,只有理清与政策执行相关的系列制度、偏好、行为策略等变量的关系,才能认知地方政策执行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利益视角与社会网络视角。这两种理论视角,对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复杂关系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只能解释部分事实的情况。组织合法性理论综合考量了利益视角,并与社会网络视角具有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二者的不足。组织合法性理论强调,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的选择性支持行为,受到社会组织合法性的影响,社会组织合法性越高越易获得政府部门支持。因此合法性较高的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进路,即中央与地方关系视角、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及具体治理机制视角。中央与地方关系视角下的有关研究通常具有静态性的特点,对央地间关系的考察也较为松散,在理论视角上缺乏本土特点而过于西化;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研究有乡村治理与城市治理两大类,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要比关于城市治理的研究更为丰富,在研究深度方面则均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压力型体制、项目制及运动式治理等具体治理机制能够部分地解释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对正式制度的补足性是其共同特点。发展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来解释中国的国家治理是未来可行的研究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处于动态调整和不断变化之中.改革开放通过机制变迁解决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问题,为"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坚强的制度支撑,但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为中央调控增加了困难."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模式不再能全面概括中央地方关系的新景象,简单收权也很难有效规避地方行为,地方治理失控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难题.中央政府必须从顶层重新审视和设计中央地方关系,通过优化地方治理结构来调节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安排,地方官员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在短期内显示经济政绩”的动力,也使得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地方发展利益,必然对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产生阻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明朗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社会、文化分工也越来越细,闭塞的地方单位无法在孤蔽的环境下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需求刺激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拓展不同领域的互动与合作,以实现减.低成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致最终实驭赢的目的。然而实现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在制度、合作动机、内容和主体等层次都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我国地方间合作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治理的框架中,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是两种并存的不同治理主体,也是两种相互依赖的权力和利益主体。对于行业协会与政府的互动的探讨,不仅为地方治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改善地方政府的治理提供经验。本文通过对行业协会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分析和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现状的分析,认为行会与地方政府之间有效的互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财政是一切政府行政活动的基础,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直接决定着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现其职权的能力,进而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整个管理公共事务活动中的地位和权威。基于财政关系在政府间关系中的核心地位,政府间财权的恰当和稳定分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从法制的视角探讨我国政府间财权的恰当和稳定分配问题。从分析现阶段我国政府间财权分配法制化涉及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借鉴德国政府间财权分配法制化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政府间财权分配法制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的变迁,各个地方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不少颇具特色的探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家、政党、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但是,由于探索时间较短,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政党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难题,更是社区建设的难点与热点。"赋权"理论以其主体间性的特点,为研究新时期社会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有益视角。其内在逻辑是构建一种党委、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民众协调互动的耦合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和社会期望的提升,使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在现实中,它的推行却出现了困境。在社会三元结构视角下,地方政府基于GDP的压力易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达成同谋,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很难形成三方的有效制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使地方政府自身运作规范,并充分理解和重视企业在我国社会中的角色和处境。企业应具有企业公民的意识,并大力培育和发展NGO,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互动合作,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了处于“囚徒困境”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提出了地方政府寻求正和博弈解的两条途径:从外部引入中央与社会两参数,形成多维互动,从内部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海洋环境污染是外部性显著的公共产品,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往往涉及到多个地方政府,只有各地方政府通力协作才能达成较好的治污效果。而由于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壁垒和利益诉求,使得如何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成为能否实现共同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关键。因此,构建地方政府间良好的协调机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我国应建立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分析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协调的逻辑,并运用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地方政府间协调的利益博弈关系,从技术路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三要素视角构建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的框架,并分析其可行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13.
研究考察中央政府如何治理地方政府逐底竞争。本文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本质是中央政府根据人民利益设置的多任务晋升锦标赛,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选择政策、指标开展竞争,政策与指标关系多元避免全局性逐底竞争。实证部分分别采用对称互动模型和非对称互动模型考察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省际互动。结果显示,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省际互动显著,但未出现竞相降低企业缴费率的情况,党的十八大后省际互动减弱。该结果表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治理地方政府逐底竞争有效,提供了协调央地关系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明朗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社会、文化分工也越来越细,闲塞的地方单位无法在孤蔽的环境下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需求刺激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拓展不同领域的互动与合作,以实现减低成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致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然而实现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在制度、合作动机、内容和主体等层次都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我国地方问合作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央地方权力交涉关系是指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就政策制定、利益分配,事务管辖等方面的关联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形成共识的互动关系.这种权力交涉关系的程序法制不仅对于既定的权力关系协调顺畅的实现具有维护作用,而且对于将来的权力关系的优化也具有积淀作用.建立在中央地方权力交涉关系之上的互动程序规范,对于建设在实现中央地方政府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应当得到更加认真和积极的对待.要更加自觉地将中央地方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其中中央地方权力交涉关系的互动程序规范的创制,开辟中央地方交涉互动、审议沟通并凶此促进有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及其调整建立在更加民主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手段、方式和途径,作为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府组织体制之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和贯彻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旨在增进区域公共利益的合作治理形式,地方政府间区域合作以共识为纽带,加强了政府间关系的协调。话语交往主张通过协商交流达成合作共识,它与地方政府间区域合作共识达成的内在诉求高度契合。从话语交往的视角看,区域合作共识达成的过程,是各个地方政府广泛深度参与、充分协商交流、进而达成共识的逻辑递进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构筑协商交流平台、完善协商交流规范、健全协商交流的制度保障等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政府间关系在垂直关系上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水平关系上表现为平级地方政府之间、平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原因主要有:结构或权威碎片化、本位主义与信息沟通不畅。而解决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主要途径有:成立地方政府协会、进行冲突管理、建立政府间信息交流机制以及组织网络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8.
论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带来复杂多面的效应。二者的互动关系,建立在互动动力和现实背景、资源掌握和实际影响力、现实社会心理和体制政策等条件之上。在实际的互动过程中,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的基本特性。它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机理在于,社会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与地方政府、需求与争取、定位与能力、放权与自立、第一动力与持续动力的互动。必须推动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政府外在形式和实践职能上的“中央-地方”二元主体分野,为“政府信用主体”解构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解构下的政府主体的互动过程与信用的周期性相结合,生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信用四种不同的关系结构和模式。这些模式一般与时间相对应,是顺序的,其演化过程具有渐进性、缓慢性特征,界限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具有"经济人"特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征地过程中存在过度征用和滥用的行为,规避地方政府行为必须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把集体土地推向市场,取消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改革现行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