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通过考察省在中国历史上的变迁,探讨了近代中国地域社会政治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地域社会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异于传统社会的政治意识和地域认同,并在实践中形塑出一种思想和行动,是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中一个重要现象.由于地域社会政治化与中国传统地方主义观念、国家建设的总体性追求和政党集权化的冲突,最终被国家主义话语覆盖.地域政治化的历史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政治转型的视角,地域政治的自然生长和发展,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支持,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中道德上的号召力和人格上的感化力都比其他阶层具有较大优势,乡村知识分子对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的基层政权由士绅阶层掌握,士绅阶层在长达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是乡村的实际管理者,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国家政权深入乡村,士绅阶层退出基层管理,演变成了乡村知识分子群体.随着近年来基层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社会治安中的重要影响力量.因此研究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治安维护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必要,提高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度和经济地位,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并逐渐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和研究。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在中国有多种版本。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时代主题,也启发和影响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遭遇到的更多是拒斥和批判。本文描述了马基雅维利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并分析他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体现为:民主集中制逐步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日渐成为团结中国人民、凝聚中国力量的根本组织原则。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中组织资源的匮乏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组织话语的兴起、十月革命的胜利都是造成近代中国选择民主集中制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政治发展是民主集中制的逻辑展开: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主集中制创造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三位一体的革命体系,重建了国家政治权威;民主执政阶段,中国共产党又运用民主集中制创造了自上而下的领导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的执政体系,在政治立国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与市场经济转型,并推动了社会罄合告白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的问题 ,作为政策的对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群体 ,是由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其实质 ,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近代科技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 ,作为革命和建设基本力量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知识分子问题得以解决 ,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渐入佳境。而且 ,随着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工农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知识分子”这个本来是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的“阶层”将会消亡 ,知识分子问题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6.
党外知识分子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支撑、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实现使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确立了新目标新任务,党外知识分子本身呈现出不少新特点新变化,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面临许多新形势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发挥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象"精准起来"、人员"组织起来"、作用"发挥出来"、价值"体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这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政治学说,缺乏对国家观念探讨,"家国观念"造成近代国家意识比较淡薄。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才在中国得到逐步传播。梁启超、孙中山是对该理论关注比较多并且宣传较广的人物。对二人的国家观进行重新的梳理与比较,对于研究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逐步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外知识分子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因此,深刻认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客观把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法治精神推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于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够被国人所接受。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构想与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理想模式相贯通;强调的"阶级斗争"与中国勇于斗争的民族传统相契合;提出的唯物史观与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相一致。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治信仰体系的建构有利于破除中国法治的现实困境,切实推进法治化进程,它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文化建设活动。中国法治信仰体系建构以中国丰富的传统法治资源、当代共和时期的政治实践与西方法治理论及实践为文化与思想基础。中国法治信仰体系建构的目标是塑造一套与中国法治建设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结构,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一门综合应用学科或新兴专门学科。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范畴的法治信仰体系的建构可采取对古今中外的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两种基本的发展方式,最终使法治信仰扎根于人心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党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革命需要现代政党来领导;领导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必须是一个现代化政党。从历史发展看,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试错法也证明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现代国家意识觉醒、民族独立、主权独立呼唤现代政党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前,党建国家、党治国家,以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是我国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当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党的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实现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加强干部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56—1966年,为适应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我们党开展了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中坚持“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脱产培训和劳动实践中培训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支可靠的党员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3.
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了一支生力之师,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通过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对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多元的文化趣味和思想价值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形成,是由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革命发展的有利条件,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思想和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认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党中央为了实现政治路线,党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具有的科学精神与战略眼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所决定的,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后,中共便开始在军队中建立秘密的基层党组织,而且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并在执行党的政治任务、壮大党的力量、扩大党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为日后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培养和锻炼大批军事和军政人才、积累军队建党经验、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法与非国家法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传统,国家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弥补民间法调 整方法的不足而出现的规则。非国家法属于人类学家所讲的"小传统",属于大众文化;而国家法则属于相对应 的"大传统",属于精英文化。国家法是民间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一点上看,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融合的。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还是要以国家制定法为价值主导,但绝不是将其强行推进到民间社会,而是 强调二者的互动,即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既以非国家法补充国家法,又用国家法整合非国家法, 二者共同起作用,致力于现代化法制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弱化,工作观念、目标、内容、手段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脱节,教育方法手段陈旧、落后,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简单、生硬、公式化。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进两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持久性,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18.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党的基本经验之一 ,是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由党的基本纲领、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所决定的 ,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保障和思想脊梁。艰苦奋斗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自立、自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政治使命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历史视角解析这一政治使命,就必须梳理清楚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历史脉络。这一脉络体现在我们党执政以来领导制定"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的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得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存至上”的原则是以色列独立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基本原则。以色列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架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权力政治思想同中东国际政治斗争历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半个世纪的阿以冲突和冷战对峙为这一战略提供了得以实施、检验、修正、完善的历史实践舞台,赋予了以色列国家安全战略强烈的军事冲突特点和冷战斗争色彩。其中的均势外交和武力威慑两大战略构成了冷战时代以色列国家安全战略的两根支柱,对于以色列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历来被以色列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