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女性主义叙事学3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女性主义叙事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界定、学术传统、研究范围、理论构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6个方面有其特点。作为女性主义和经典叙事学研究的整合,女性主义叙事学体现了一种文本形式分析和社会政治批评并重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其在学科界定、理论建设、研究方法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女性主义叙事学应当逐步建立完善的学科理论范式、科学合理的学科评判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科理论模型,以便促进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的继续发展与具体研究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降,以北美为主导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叙事理论建构还是在叙事批评实践上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主要从性别、叙事性、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课题等层面出发,评析英国学者露斯·佩奇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文章指出,一方面,佩奇采用文学与语言学的双重视角,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佩奇关于叙事形式可以脱离性别的论点又偏离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国内叙事学批评文本在三个纬度上表现出了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一、力图使自己的探讨具有历史的观念和历史的意义,而不只具有形式的意义;二、将叙事理论与含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意蕴的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三、与诸多外在要素相关联,并与已经存在的大量的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出现了跨学科的叙事理论。  相似文献   

4.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叙事学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向前发展.本文在以历时路径回顾梳理文学理论和叙事学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审视了文学研究的认知方法之于叙事学研究的影响.认知科学的崛起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直接促成了认知叙事学的崛起.认知叙事学的未来发展在于进一步整合多种认知方法,并以实证的方式对它们加以检验.尽管这种路径可能会加速叙事学、乃至文学研究的危机,但同时也可以见证一个新范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红嫂"形象是沂蒙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交融的典型,不仅象征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也已成为人们心中经典的红色人物形象.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下,通过对叙事声音与权威、视角以及形象与修辞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男作家,女作家笔下的"红嫂"叙事更加关注女性命运、贴近女性经验,构建了一个融合不同年龄、性格与更多主体的...  相似文献   

6.
转义(trope)和类比(analogy)是女性主义叙事意识形态阐释的核心逻辑,是对男权主义传统的“性类比思维”进行逆向类比推理,从底层思维逻辑质疑二元对立模式,受到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思想学术界研究范式转型的深刻影响。以“个人的即政治的”理念变迁、伍尔夫叙事的价值之争、对《笑忘书》的意识形态阐释为例,可见女性主义理论批评从理念、理论批评到阐释案例不同层面以类比转义方式解构“二元对立”。借助类比转义,女性主义叙事的意识形态阐释得以深入揭示类比叙事、二元对立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等深层社会意识和文化符码,但也可能因推理方式本身的缺陷出现主观偏误。  相似文献   

7.
叙事政策框架(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 NPF)是在叙事学与公共政策分析日益融合背景下,运用政策叙事分析和解释复杂性公共政策过程的一种全新的政策过程理论。对叙事政策框架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批评与回应、理论融合探究、实证案例分析3方面;现有创新性研究方法运用的分布特征可归纳为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因果理论假设的完善和检验、框架的完善和发展都将是未来NPF研究重点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前,当叙事学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西方学者一方面频出新作,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又对其未来走向做出积极展望。对此,我将各举一例。1999年,西方最著名的后经典叙事学家、《故事世界:叙事研究学刊》杂志主编戴维·赫尔曼主编了题为《作为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叙事分析新视野》文集,见证了叙事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马骏 《工会论坛》2009,15(5):141-142
文学与史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而在当今叙事学的研究中,文学和历史的这种紧密关系体现的则更明显。刘知几的《史通》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堪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都不是封闭、孤立的,它们有着很多的契合点。对《史通》叙事理论的研究,跨越了文学和历史、文学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界限。由史书叙事的需要,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史书著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这些理论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叙事文学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史传叙事的春秋笔法和作者意图对古代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产生了影响。叙述可靠性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修辞性叙事学路径和认知叙事学路径。就修辞性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不再完全由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作者的真实叙事意图对叙述可靠性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就认知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读者对历史小说的史实、虚构、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共识,这些共识导致读者对历史小说叙述可靠性的理解并非因人而异,反而有一种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着运用叙事学的一些理论,对余华的新著《兄弟》的叙事手法、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并且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甚至早期先锋作品进行比较,以期待发现在叙事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综观女性主义正义观的演变,女性主义结合立场论、经验论以及性别心理分析法对性别非正义的根源以及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声音,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为正义理论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开拓了新的思路和反思基础,丰富了正义论的内涵,凸显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为构建中国化的女性主义正义观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被西方评论界视为加世纪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从读者接受视角分析该小说文本,不难看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多重叙事视角以及隐喻性语言的叙事手段,不仅使小说独具一格,同时也给读者的解读活动留下了诸多悬念和空间,这些特色使小说《宠儿》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他的《水浒传》评点中,提出了许多小说叙事的技巧和方法,如视角、倒插、弄引、獭尾、作对、草蛇灰线、鸾胶续弦等,见解独到、深刻,不愧为我国第一位探究小说叙事技法的文学批评家。他的小说叙事技法论是对叙事学的杰出贡献,而不是“八股章法”  相似文献   

15.
《左传》叙事范式初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是我国最早而又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它的叙事范式是我国古代最早成型的叙事样式,对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在内容选择上秉承着踵事增华的原则,在叙事视角上全知中又蕴含着限知,叙事结构上也呈现出线性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研究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从最初的独特命题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范式"."范式"的"引入"从表现上看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视角,但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本质内容的发展使然.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思想方法、基本原则提升为理论范式同时相应地确立其鲜明的研究范式地位.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界的重大课题,而且应该是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各学科分门别类地研究这个理论范式并把它作为基本研究规范,最终使之成为中国学术的国际身份和象征.以"范式"概念为例,需要辩证地评估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政治—行政二分范式产生的宏大叙事背景。假定政治—行政二分范式与现代性相契合且未发生变化,该范式引发了公共行政民主与效率的价值争论并主导了逻辑实证主义与规范性的研究路径。由此发生了政治—行政二分范式的隐忧,即公共行政理论外向拓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拘泥于规范性与逻辑实证主义并侧重于后者,导致实践中的公共行政日益陷入现代性困境而不自知。公共行政需要担当寻求人类社会终极价值的责任,进而在理论与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很多当代叙事学家都认为所有的虚构叙事都有一个不同于作者的虚构叙述者。这一观点被称为“泛叙述者论”。本文以充分的理由驳斥了这一观点,同时指出那些看似支持这一观点的重要论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简要介绍小说理论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都没有必要为每个虚构叙事假定一个虚构叙述者。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女权主义因其种种理论与实践局限而陷入困境,代之而起的解构性后现代女权主义解构有余、建构不足,过程女性主义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过程女性主义将过程哲学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开放性"和"互依性",反对男女两性对抗和女性中心主义,主张用一种"共同创造"的思维来实现男女两性"普遍而健康发展",它具有多元化、和谐性、创造性的特征,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切入点,借鉴了包括叙事学在内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方法和视角,并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刘易斯主要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作为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性、文本内涵和文化意蕴,进而挖掘出刘易斯小说的叙事空间特质、作家的文化情感结构和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