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模式,古今中外对耻感的研究都为其提供了实施的理论依据,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心理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他们的耻感淡化趋向正日益凸显出来.所以,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以及合作精神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倡导高校开展大学生耻感教育.  相似文献   

2.
耻感文化是指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即存在一个公认的道德标准,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依靠这一标准来发展人的社会之良心。在此文化模式中,羞耻感是一种强大的强制力。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具有耻感文化的一般特性,在此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对自己的"隐私"相当注重,而另一方面个人的隐私权又很容易遭到忽视与侵犯。我们应该摒弃过去的思维习惯,自觉培养出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意识,以维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3.
为考查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感对羞耻感的影响,特组织对9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羞耻感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羞耻感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控制源呈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3)自我效能感对心理控制源和羞耻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羞耻的本性在于遮蔽,在于对自我的升华,对自我异化的意识与认识,羞耻感产生于自我整体性与残缺性的冲突和斗争。在对羞耻的本性追问中能够获得一条通过知羞耻而达到真理的思想道路,这就是在羞耻中获得心灵成长的营养,保持羞耻就是守护心灵。羞感提升人性,耻感提升德性。羞感是美,耻感是善。  相似文献   

5.
“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不仅有了极大的增长 ,而且其政治观念和政策主张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表现在 :美化侵略的言行不仅公开化 ,且呈现扩大化和组织化趋势 ,敌视并力图突破和平宪法 ,主张渐进地自主发展武装力量 ,以期最终走向战略独立。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 )日本独特的耻感文化。它是以耻为道德之本 ,以耻为主要约束力的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认为忏悔就等于自寻烦恼。因此一些日本人认为承认侵略 ,承认南京大屠杀 ,就是自虐 ,是摧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事实上 ,保全面子在日本人心中比事实真相还…  相似文献   

7.
在人的素质的体系构成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中国社会转型,促使了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诸方面的素质都发生了程度、性质不同的复杂变化。应当说,其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发生在人的道德素质的变异方面。本文仅就这一点,在诸多学人日益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道德素质发生了某些显而易见的负面变化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和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正负相关。不可逆转的市场经济的历史取向,存在着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的现实可能性,并最终达到市场经济和提高人…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如何让受教育者走进该内涵深厚的意蕴中去,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该意蕴带来的感动,如何让受教育者在感动的同时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如何进一步由情感上的感动转化为道德上的自由感等是学界必须加以关注的现实。在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前提下,将审美教育作为探寻道德意蕴、体验生命意义、寻找生活价值、生成道德自由感的重要工具,达到善恶凭自己的心境了悟,最终实现"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传统道德文化处世哲学对现实的消极影响、道德信仰的弱化、道德回报机制的不健全、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物化现象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等。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消除道德冷漠现象,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道德基石,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规范作用。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社会伦理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相应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并未完全跟上经济基础发展的速度,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的失衡和一些社会问题。这里面既有制度不规范的外在原因,又有社会价值信仰扭曲缺失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实现诚信观的传统伦理观念和市场社会法治精神的现代化整合。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素质的体系构成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中国社会转型,促使了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诸方面的素质都发生了程度、性质不同的复杂变化.应当说,其中最深刻的变化之一,就发生在人的道德素质的变异方面.本文仅就这一点,在诸多学人日益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信仰的基础是道德,支撑是信仰,实质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道德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实现内化、修正和提升,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受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与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认知异化、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行为浊化等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现状分析,提出要从强化民族传统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完善网络监管体制和优化多元教育主体等方面来重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赞同善的价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但在道德行为表现上却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崇尚个性,展示自我却不顾及他人和社会;注重功利而淡化荣辱观念;强调物质利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西方的技术、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念,一方面瓦解着中国传统道德,一方面却不会自然产生与市场经济相容的道德基础,这构成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道德”的失落。于是,20世纪80—90年代,各行业出现了职业道德危机,有些人获取财富不是依靠履行其职业责任,而是倚仗职权、破坏其职业的基本道德得以实现的。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对非道德行为高度容忍,因为利益和现实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失范越加严重,我们的生活当中充斥着虚无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生强烈的无意义感。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一场"道德文化危机"。当前,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重塑"是众多研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当代道德哲学传统重新审视具有重要意义。康德德性义务论当中体现的道德哲学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彰显了人的道德意义与道德价值,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康德德性义务论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康德德性义务当中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民的文化心理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从原有的文化心理角度看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都已成为事实,它们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已成为大众化讨论的话题。典型的如通常称之为阴阳大裂变的离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因父权或说夫权观念影响,被“出’被“休”的通常是妇女一方。但目前因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价值观念变化等原因,妇女一方主动提出离婚,要求重组家庭的离婚案例已有不少。种种类似的现象,作为特定的社会生活文化信号,都在证明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正在产生巨变。可以说,改革也带来了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巨变。面对这一巨变,人们因社会的进步而有欣喜,但同时不可否认,人们因原有文化感与正在形成的新的文化感的碰撞关系而有担忧、迷惘甚至失落等方面的感觉。中国的文化何去何从这种感觉,夸张一点说,恐怕是现实生活普遍流行的一种困惑。本文正是以这一感觉为背景,把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目的在于想找到关于历史巨变的信念——在此仅指文化巨变的某种信念,以文化进化的历史理念去印证巨变的必然。鄙陋之处,恐在所难免,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培养真正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终生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道德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因为他认为道德感是整个道德教育过程的灵魂,是培养优秀公民的关键;同时他认为道德感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正义感、义务感、羞耻感、自尊感等,并着重强调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渗透在体育、智育、美育等的培养中,利用集体活动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式和途径培养儿童的道德感。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生活中,道德生活最具国家性和民族性,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要特别关注道德生活和伦理传统的联系.中华民族具有“特重道德及其教育”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丰富完整、深入浅出的道德话语系统.但在当代社会中,传统道德话语却严重缺失.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重拾传统道德话语的一项关键措施,道德建设应该注重把儒家人生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并积极吸取西方科学精神和自由个性的积极因素,拓展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合理要素,以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微观个人道德和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多变的、互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道德失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道德失范,建构适应时代的道德体系,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加强青少年道德情感,是社会各界值得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与社会变革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促进了伦理道德研究的“生活”面向,“道德生活”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新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和道德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各民族道德生活是我国各族人民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为了促进学界对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深入研究,我们邀请了部分从事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展专题笔谈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