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哲学思考——从法律责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实行“公民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就业促进法》第一次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法制化,从法律上确立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责任。这是国家的恩赐,抑或政府应尽的职责?从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消极权利到积极权利的变化、权利救济的现实性以及公平正义的分配原则等方面来剖析现代政府承担就业促进法律责任的法理逻辑.亦是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谢慧 《工会论坛》2009,15(1):6-7
在我国目前社会中,农民工的边缘性和弱势性使其在就业中遭受歧视的问题积弊重重。从权利视角下分析这一问题,其归根结底是农民工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业权是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平等就业既是不歧视国际劳工标准所贯彻的法律精神,也是禁止就业歧视的权利支点。一个体系完整、制度健全和功能完备的禁止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必然依赖于一个成熟的平等就业权利支撑体系。《就业促进法》的平等就业是一大“亮点”,但面临重重困境。其中,加强政府促进平等就业的职责,划清政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界限,回归平等就业权并健全平等就业权利制度,改革平等就业权利救济机制并强化法律责任,是《就业促进法》中平等就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用人单位恶意侵犯毕业生劳动权益问题十分严重。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实体权利的分析,并结合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提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权利的具体内容及其保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平等就业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平等就业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尊重程度,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和谐情况的重要指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就业歧视,落实平等就业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着力从政策和立法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就业劳动合同,是大学生与招聘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依据。但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因为缺乏劳动法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他们自身各方面的原因,而与就业单位签订不舍法或不平等的劳动合同,从而引起劳动纠纷。那么,如何减少这些因签合同而引起的法律问题,对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妇女的平等就业权是妇女劳动权的首要权利,是一项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我国当前对妇女就业的歧视现象相当严重,这已经成为阻碍妇女发展和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妇女就业中的歧视现象,依照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依据,提出了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田丹丹 《工会论坛》2011,17(1):117-118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这一难题不但需要国家、社会、就业市场环境营造等各方面的努力,更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根本人手,提高其就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顺利、理想就业。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歧视时存在维权困境,法律不完善、政府及相关组织未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社会公众平等权利意识缺乏是其主要原因.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需要政府对就业歧视进行管制.在加强培养全社会反歧视意识的基础上,政府应根据平等就业权的属性和内涵,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救济制度,使他们的权利获得最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妇女占我国人口的半数以上,是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其目前我国女性就业问题始终不容乐观,女性就业权的切实保护应值得社会普遍关注。文章就女性劳动就业的现实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所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如何更好的保护女性劳动者的就业权利,文章提出了女性劳动者就业权的保护现状;导致女职工就业权保护不利的影响因素和困难;加强女性就业权利保护的对策等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陆地区《宪法》和台湾地区"宪法"均未对职业自由权作出明文规定,而是通过劳动立法或宪法解释的方式对职业自由权提供保护。职业自由权包括职业选择的自由和职业执行的自由。保障职业自由必须反对强迫劳动。基于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海峡两岸均通过法律对职业自由权的主体及其该权利的行使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明确了职业自由权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和强迫劳动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国际劳工公约的由来与发展出发,分别从立法层面与执行层面分析我国在五项核心劳工标准中的现状,其中包括废除强迫劳动、结社自由、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权、消除剥削童工、消除就业歧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以贴牌制造生产为主的中国在执行国际劳工标准上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面向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是获得工作岗位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把求职比喻成一条板凳,那么,支撑这条板凳的"四条腿"分别是:求职者的素质、求职者的包装和技巧、求职机遇的发现和把握、求职者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价值规律的认识,这就是求职的"板凳模式".熟悉和掌握求职的"板凳模式",有助于求职者更快、更好地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4.
人身权(人格权)因出生而当然获得,而财产权则因生产劳动、交易、创作、接受赠与、继承等方式方能获得。从自然状态演进到政治国家社会,人的一些本能行为被限制或剥夺,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原有的获取财产权的通道被封闭了。作为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演进到政治国家社会的代价,国家(政府)负有一种义务。从另外一个视角,即每个人从其出生之时,拥有从国家(政府)获取一定财产的天然的权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资源的享有和占用是极其不平等的,资源享有者对资源虚无者负有一种义务。反观之,则是资源虚无者对资源享有者拥有一种天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渊源于日耳曼法上的“以手护手”原则,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观念所有权发展的产物,其逻辑前提乃是占有表征本权。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所有权得到的进一步巩固,使得占有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日益普遍化,从而导致占有难以表征权利,这就使得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基础产生了动摇。占有表征本权背后的隐喻为占有人对占有物的处分通常为有权处分,并基于现代民法对处分权和法律上人的本质的重新认识,现代社会中占有表征本权背后的隐喻仍然成立,从而为动产善意取得制度重获其内在合理性和存在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产权法的合同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人通过合同执行区别定价策略来获取知识产权法下难以获得的利益,属于权利的私人定制.权利人通过合同对知识产权权利限制制度予以反限制、对知识产权法不保护的客体提供保护、对知识产权进行知识产权法之外的限制,这些合同条款可否执行需要我们谨慎考虑其合法性.通过合同执行区别定价既有可能具有激励创新之效应,也有可能存在对公共利益侵蚀之威胁,因此需要在利益平衡原则的指导下,以合同法维护契约正义的制度为核心来考虑这些合同条款是否违反了知识产权法的强制性规定、是否属于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合同、是否属于显失公平之情形.  相似文献   

17.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也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应为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或特定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导致精神创伤和精神损失 ,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对其进行救济和保护 ,以安抚其精神损害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具体人格权,体现了社会对人在作为独立个体角色时的尊重。但是人不可能总游离于社会角色以外,自然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也有边界。隐私的边界不是自然人的公众人物的社会角色,而是信息的公共性或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等原则确定的公共信息来划定隐私权的边界,才能实现独立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信托权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托关系中,受托人对信托财产所享有的支配权被称为信托权。尽管受托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但是受托人支配信托财产不是为了谋求自身的特定利益,因此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支配缺乏权利的本质。受托人对信托财产进行符合信托目的、符合委托人意志或受益人利益的管理或处分,只是在履行其对委托人和受益人所承担的债务。  相似文献   

20.
民事权利能力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原因。民事权利能力起源于古罗马,但只有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民事权利能力才是完全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实质上是人们意思表达资格的平等。本文还论述了自然人与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