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显现继工业化转型之后的又一次转型特征。在自民党政权"五五体制"下,该转型过程托出了强制性经济治理、"无责任体系"政府治理,并伴有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政策的转换。为有效化解转型危机阶段政治领导能力缺位的症结,需要开启同社会演化方式相吻合的国家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下,理论方面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走向经历了"转型崩溃论"与"结构适应论"的争论。两种争论指向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否成功塑造稳定的制度性认同,它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制度性认同主要包含宪法主导下生成混合型的国家认同,政治制度化过程塑造赞成性的国家认同,现代国家福利体系塑造归属性的国家认同三大基本内容。经历了革命年代和改革年代的变迁,中国的国家治理在不同领域内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即依赖经济发展绩效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模式、有限度地吸纳社会的监管型国家治理方式、有限多元的混合型治理的国家认同模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已具备制度性认同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即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众化与共识性,公众参与的制度化与有序化,官僚体系的理性化与技术化。从发展条件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仍需要构建现代性的维度与相应的支持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事关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载体体系建设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以三大转型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变迁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置于一个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并存的环境中。考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轨迹,探索推动其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因,对在阶层分化背景下形成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合理思路具有重要意义。阶层分化背景下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要时刻关注各阶层的需求变化,努力提高各阶层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建立适合各阶层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大思想理论优势,就是形成、坚持、发展了符合当代中国实际,不断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理论体系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世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且作出有效的理论指导,是我们的理论自信所在。  相似文献   

6.
文化转型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产品、文化资本的输入,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民族国家社会价值观。西方主流文化的入侵,加剧了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我国的文化转型应顺应时代需求,积极加强与西方主流文化的对话,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采取的"西化分化"战略没有改变。中国在社会全面转型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生"颜色革命"的土壤和条件并没有消除,诱发"颜色革命"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这些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较量依然激烈,深化改革中交织叠加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等等。有效防范和化解"颜色革命"风险,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导权,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从而筑牢防范抵御"颜色革命"的钢铁防线,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安全。  相似文献   

8.
社会政策是欧洲现代化进程中为降低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而发展起来的,1980年代以来在社会政策改革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社会公正和国家干预色彩的社会政策体系。欧洲社会政策的经验对于正处在现代化、市场化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政权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与文化安全。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展,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新战场,面对网络平台日益严峻斗争形势的复杂多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任务艰巨繁重,必须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探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涵、定位、功能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打赢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战。  相似文献   

10.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层面的变化如何对政治领域产生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关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可能带来的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参政意愿,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现实关切,建立有效的沟通、引导和反馈机制;提升社会幸福感,促进国家治理与人民需求相统一;坚持国家治理目标的全面性,努力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领导力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文化实践领域的具体化,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可以度量的现实体现,是由不同层次的各种影响力组成的文化合力。伴随意识形态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建构,应遵循其内在的生成规律,通过对微观层面的网民个体、中观层面的社会组织以及宏观层面的民族国家的协同作用,致力于促进持久的个体信仰、稳定的社会心态、统一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从而使执政党在网络领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和民主化征程中国家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实践。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将使中国政治更加主动地融入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轨道,开辟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发展的中国新道路,但也对中国共产党带来重大挑战,即要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党执政的科学化和党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民族复兴,构建现代国家,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无可推卸的使命责任,最为主要和紧迫的是:经济领域现代市场体系的真正确立、发展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的逐步转型、现代意义上社会治理格局的全面形塑、执政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表现为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传播与交流,突破了封闭状态;文化传播方式的高技术化;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西方国家利用强大而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组织推广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对此,应采取走出去战略,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争取文化全球化权益;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认同,维护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关系到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本文从意识形态建设的"空间、主体、样式、挑战"四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以期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个政治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它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社会环境等因素紧密相连,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增强"五个认同"是筑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的生命工程,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基础工程,是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的战略工程。深刻理解和领会增强"五个认同"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成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7.
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到国家总体安全观核心地位进行考量,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及意义。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网络环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分析,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继续推行"和平演变"的分化与渗透的对抗性局面,内部环境主要是从转型时期自身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的矛盾性局面,网络环境是各领域的挑战以网络为载体交织、表达呈现复杂局面。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整体上应对外部、内部以及网络环境三个维度的挑战,就必须要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与理论基础;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发展的政治根基;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增强网络信息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五个重要方面协同推进,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性、抵御性。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的学术分类,就是纯粹学理的分类,就是从意识形态生成和发展的不同的基础入手进行分类。根据意识形态为人们勾勒的不同的理想目标图景、提供的信仰或崇拜对象,大致可以区分为七种不同类型的意识形态。不同类型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特点的吸引力,可以满足人的不同的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诸家争鸣的现象。意识形态的学术分类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市场化、国家现代化和社会多元化进程,促使转型国家从全能主义治理模式迈向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东欧、俄罗斯和中国三条典型的治理模式重构路径。只有那些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约束,采取适宜的制度安排,并有效协调国家、市场及社会关系的转型国家,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国家竞争优势提升。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向转型,要求从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过渡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治理理论下的国家治理倡导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中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可使其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信任、互惠和网络关系方面构筑新型政社关系,以此了解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社会资本整合的困境,探索社会组织发展路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