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行政复议作为行政争议化解主渠道的功能定位得到制度层面认可,并在积极推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第1条也明确其为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就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尤其是化解行政复议主渠道的定位,与受案范围之间的关系,有观点提出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定位必然要求扩大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但是,从制度沿革来看,行政复议的不同功能定位不影响受案范围的界定:既有相同的功能定位,受案范围不相同,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受案范围是相同。并且,无论是化解行政复议主渠道的判断标准,还是该定位之下的行政复议范围的界定,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还没有形成共识,主渠道的定位并不必然要求扩大受案范围。影响与制约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因素包括行政复议内在的效率价值要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以及行政复议实践现状。  相似文献   

2.
一、三类案件纳入法院受案范围 1、社会保险争议将有区别地纳入人民法院受案范围.<调解仲裁法>确定了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但是否应把所有的社会保险争议不加区别地纳人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是一个在实践中争议广泛的问题.此次司法解释规定,对于因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劳动者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  相似文献   

3.
伴随劳动争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劳动相关立法在实施中对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产生了哪些影响?当前劳动争议表现出哪些地区性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在纠纷解决中有怎样的倾向选择?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针对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争议的整体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城区劳动争议的现状及其解决方式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目前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及适用情况等问题,提出了我们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促进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作为《劳动法》规定的一个专门术语,其内涵尚无明确的法律界定。劳动管理及司法实践中,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处理部门、人民法院等难免会将其与集体合同、劳动纪律相混淆。本文围绕《劳动法》的原则规定,结合我国企业法、公司法的相关内容,借鉴国外劳动规章制度的立法经验,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涵义、立法模式及其制定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劳动法立法及执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桂人研 《人事天地》2010,(31):26-27
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诉讼主体、加班事实的举证责任、终局裁决的认定标准、仲裁与诉讼的相互衔接机制等五方面内容进行了规定:为了领会该司法解释精神,我们约请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矛盾,是劳动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应通过和谐处理劳动争议,来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与掌握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确定的劳动争议范围,是切实保护劳动者劳动权利,维护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前提。解决劳动争议的有效途径包括企业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解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解决和劳动争议的诉讼解决。  相似文献   

8.
基于劳动争议主体间法律关系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在证据占有、收集、提供、举证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劳动者。因此,规范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中占有、收集、提供证据的行为,强化其举证责任,不仅有利于查明劳动争议的事实真相,也有利于从程序上保障争议的公平公正解决,它将从实体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人事争议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产物,其实质是事业单位与其职工的利益冲突。由于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没有跟上、人事争议救济渠道狭窄、人事争议立法滞后、现行人事争议解决机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实践中大量的人事争议得不到较好解决或根本得不到解决,最终显性化为人事争议逐年上升。当前依然存在人事争议的受案范围模糊不清且范围过窄、人事争议仲裁的性质认识不一、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五层设置缺乏科学性、仲裁员的任职条件太低、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未能有效衔接等问题。完善我国人事争议处理机制,需要加强人事争议救济制度的理论研究、完善人事争议的高层次立法并加大调解工作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下称《行政诉讼法》)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以来,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日渐显露出诸多结构性缺陷和深层次矛盾.尽管司法机关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行政审判工作的司法解释,但仅靠司法解释现已无法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注重修法方案的可行性和实践性,从实际出发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规范进行修改:应调整、重述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应以“行政争议”代替“具体行政行为”作为界定受案范围和起诉权的基本标准以扩大受案范围和当事人保护范围;行政诉讼法救济应扩大范围、简化程序,建立赔偿专项准备金制度和法院支付令制度,提升效率和便利当事人;应兼顾行政诉讼立法的公平与效率;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应坚持司法最终性;应将符合法治精神的司法解释选择纳入法律文本;把不符合法治精神的司法解释予以排除;应当重新正确认识并积极运用好检察指导,为完成艰巨的修法任务创造必要的社会共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国家之间的相互协商程序是解决国际税收争议的传统方法。但近年来,更多国家开始寻求通过仲裁方法来解决此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家间税收争议解决的两种方法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完善国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该体制的缺陷后 ,介绍了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 ,并提出了重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刘村的纠纷大致可以分为村际纠纷、家庭外部纠纷、家庭内部纠纷。在实践中,村际纠纷、家庭外部纠纷更多的是通过司法调解、诉讼等公力救济的方式得到解决,家庭内部纠纷则更多是通过“外戚”界入来解决。刘村内部发生的家庭外部纠纷更多通过公力救济的方式解决与刘村缺乏必要的纠纷解决资源—权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性法律;谈法虽然在一些制度设计上有重大交破。但仍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确立的着重调解原则并非理性化选择;企业调解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对劳动者进行倾斜保护的支付令制度存在法律冲突;劳动争议仲裁的行政本位思想依然浓厚;程序之间关联性缺失等。因此,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有继续探讨的必要,从而使我国劳动法制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行政争议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是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根本不同之处,如何界定与判定行政争议则是行政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行政争议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与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依据公法可以解决的争议.判断某一争议是否为行政争议,应当把握主体、公权力、权利义务的特殊性、公共利益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建设工程争议评审是当今国际建设工程领域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外的相关实践证明了这一方式在解决建设工程纠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民商事仲裁中引入争议评审制度,并将其与仲裁裁决结合起来,是构建工程纠纷领域多元化解决机制的需要,也有利于实现争议评审和仲裁的优势互补。在我国实施这一改革需要在仲裁委员会内部制定完善的争议评审规则,并建立起高素质的评审专家队伍。  相似文献   

17.
证券纠纷等新型经济纠纷公、私交融,体现出政府等社会多元主体从不同层面参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活动之中。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行政前置”是目前证券诉讼等众多新型经济纠纷面临困境的病灶所在,行业仲裁制度完全应该发挥更大的制度贡献。证券仲裁等行业仲裁的建立可能为审查政府经济行为提供更多的制度选择,为“官与官的民事纠纷”、“官与民的民事纠纷”解决提供了更多司法外解决的制度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法的实现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劳动争议的呈现出新的特点 ,同时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对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重构 ,实行“或裁或审和特别的审判专属管辖”相结合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WTO争端解决机构(DSB)已经审结的6个有关保障措施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DSB对《保障措施协议》若干主要条款的解释,对我们正确理解该协议的内容以及如何正确实施保障措施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增多的域名纠纷,"行政性准仲裁"是一种新型的争议解决方式,有其适用范围、产生机理、内在平衡和特点.对这种全新的争端解决方式带来的思考和挑战应给予相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