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的屋顶、梁架、墙体上采用了陶塑、灰塑、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五种表现方式构建了规模宏大的历史故事场景,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历史故事本身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化精神与理念,表现了陈氏书院堂的倡建者们对陈氏家族子孙的梦想和希望。要建立定期的维护保养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扬光大广府文化。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文化陵跨前代,集其大成,达到了中华文化的最高峰。这一结论的得出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对苏轼的钻仰之至、浸馈之深、评价之高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也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陈氏由对苏轼诗文的爱好钻研,进而仰慕其品操人格,更由于自己"栖身岭表"的经历心态与苏轼"贬谪岭南"颇为相似,故与苏轼精神相通,引为知己,并从苏轼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战胜磨难、调适自我及发愤著书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即通过有关材料的考索征引,论析了苏轼作品、思想及精神对陈氏的巨大影响,亦为陈氏"宋代文化造极"论添一佐证。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高中初三级体系的完成,是其教育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广东地区基督教教育顶端的岭南大学的出现,开启这一并不顺利的历程。在只有中等教育程度的格致书院、岭南学堂和岭南学校时期,中外教育者们为它的产生、发展几经努力,形成其非教派性和中国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广州陈家祠是岭南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主要的祭祀功能加强了个体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关注,使个体更加社会化,从而团结族人,形成稳定的社会团体,利于地方社区秩序的稳定,推动了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以广州陈家祠为场所传播伦理道德,举办社会学堂,联络海外华侨,挽救濒危工艺、展示民间艺术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岭南特色文化包括广东文化遗产、岭南民系文化和广东文化精神三种形式。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确立,为岭南特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而岭南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岭南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必须制定科学、具体的政策规划和措施而将其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陈家祠是广府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岭南建筑装饰工艺的集大成者。其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其发展的实体保障和信息支撑。对陈家祠古建筑进行研究可以推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全面繁荣、教育功能的极大发挥及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从发掘陈家祠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辨伪存真、构建信息体系、加强研究等方面着手,充分开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用社会性别理论考量岭南女性文化,是一个新的视角。发掘早期岭南文化遗存的性别信息,揭示民间对女性始祖崇拜的文化意蕴.探寻百越之族女性首领的豪爽气质,寻找中原文化浸润中织女们的成就,并用社会性别理论从居住方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古代岭南女性文化独有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岭南传统节庆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社会载体。但同时岭南传统节庆也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或偏离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传统节庆中的文化失落。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岭南传统节庆的倡导力度,开展弘扬岭南传统节庆的教育实践,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机构.在古代,它为社会提供知识人才,具有引导学术动向的地位.在近代,书院失去其以往的魅力.新中国建立后,书院曾一度无法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书院被当作民族遗产保护起来,却离大众越来越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的典范、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在20世纪的动荡下几经变革,依然面临着尴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书院是古代中国学者读书、教书、讲学、著书、刻书和藏书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积累、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的教育组织。莆田书院文化创立于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繁荣于宋,鼎盛于明,转化于清。莆田书院文化的创立与发展,不但为地方营造了一种从师习儒、读书仕进的良好氛围,而且为莆田"文献名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莆田书院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但促进了莆田乃至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而且使偏僻之地发展成为文化发达的"海滨邹鲁"。莆田书院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但赢来了"进士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莆田"仕人群体",而且对闽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对台湾岛内的教育、科举和文化事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