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城市犯罪问题不断增多。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犯罪的特点走势及城市化进程中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犯罪以及由于城市化而导致的相关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对此无论是以发展代价论、新陈代谢论与社会失范论为代表的宏观解释,还是以仇富心理、贫富加剧、外来人口等为代表的微观解释,都具有一定的偏颇性。因此,运用多学科知识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现象,并基于中国国情,在系统思维的指引下探索一些犯罪治理对策,如有关制度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开发,以及城市化文明成果的充分利用等,将为推动中国城市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城市一般是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条件好,各项社会资源丰富,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犯罪分子.随着城市化进程犯罪出现了很多新特点,特别是我国一些城市凭借政府优惠条件的支持和自身的区位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型城市,城市规模的急速膨胀也伴随着大量的犯罪问题.这些犯罪深深刻上了城市发展的烙印.针对这些犯罪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侦查和防控,才能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犯罪增长的速度更快.与发达国家相比,犯罪率的持续快速增长,犯罪结构中暴力犯罪减少和财产犯罪增多等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犯罪的共同特征;在犯罪人口的变动和犯罪空间结构的变化上,中国和其他国家有明显的不同:进城农民成为城市最大的犯罪主体,城市治安秩序由中心区向外呈递减态势,导致城郊结合部成为城市最集中的犯罪区域.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必经环节,也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成果,不断改造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复杂过程。伴随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犯罪的现代性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突出,制约着城市化持续和有序的推进。对此,城市在建设方面,要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在管理方面,要处理好吸纳与吸收的关系;在防控方面,要处理好人防与技防的关系;在营造环境方面,要处理好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急剧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在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繁荣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社会问题。除了关乎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问题外,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对治安状况和城市犯罪的严重程度极其关注。城市犯罪历来是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晴雨表,诸如:侵财犯罪居高不下;网络犯罪猛增;涉众型犯罪、暴恐犯罪社会危害严重;职务犯罪立案数持续增长,且大案要案屡创新高;城市社区边缘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仍然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药品犯罪和环境污染犯罪问题增长明显等。这些城市犯罪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城市犯罪,维护社会长治久安,需要不断更新犯罪治理理念,围绕城市犯罪中若干热点问题,创新犯罪预防和治理的机制和方法,有效遏制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社会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流动。作为其负面效应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不可避免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标签,引起广泛关注。根据对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和特征的分析,我们应对刑事政策予以调适:对流动人口犯罪扩大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借助社区矫正制度,扩大缓刑的适用;完善多头联动的综合治理,建立新型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作为城市中的“异质体”,城中村在人口构成、文化环境、建筑居住、生活方式、行政管理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社区有着明显差异,往往成为城市中诸多不稳定、不安定因素的收容地,沦为城市中易受罪犯侵扰的“脆弱地带”。城中村作为城市犯罪空间盲区所具有的空间特质是城中村城市犯罪的防控策略构建的依据,即:以“人”为出发点的犯罪防控策略;以“空间”为出发点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犯罪预防控制是指参与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举措以犯罪防控为共同目标而有机联系、协调运作的体系。目前,青海省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和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不稳定、不安全和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多。由于职能部门执法理念还存在偏差,打击、预防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衔接不紧,制约了和谐青海的构建。应切实转变执法观念,预防、打击、矫治并重;建立完备的犯罪防控与综合治理机制;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将犯罪防控纳入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提高居民防控城镇犯罪的素质;狠抓犯罪高发区域和高发性犯罪的预防控制;加强对各类犯罪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犯罪新动向,在构建和谐青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 ,英明的立法者预防犯罪是为了避免被迫惩罚犯罪。因此 ,预防犯罪先于和重于控制犯罪的思路和措施理应受到社会重视。预防犯罪的根本在于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监督防范的制约机制 ,消减犯罪诱发因素 ,使犯罪被遏制在萌芽状态。防控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犯罪 ,必须重视“防先于控 ,防重于控”的新思路。1 .改善户籍管理制度 ,加强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感。在城市管理中 ,流动人口的管理应纳入日常工作范围 ,放宽流动人口的入籍条件 ,允许达到一定居住年限 ,有较固定工作及生活来源 ,且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流动人口申请所在城市…  相似文献   

11.
要消减犯罪,维护法纪,不仅要靠打击,更主要的是预防。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城市犯罪问题越加严重。同时,城市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一些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重要特点。究其主、客观方面的主要原因,笔者提出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主的城市犯罪预防与控制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街头犯罪以其特有的手段和方式,日渐成为影响首都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因素.对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城带地区来说,加强社会的整体管理和控制是当务之急,要通过严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打造设防城市,实现对街头犯罪的精确打击.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区域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及其相应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进程应该与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同步。但是,在城市发展或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城市系统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城市犯罪问题,有抑制,也有加剧,且多种多样。相应地,其防控模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快速反应的模式、西方国家的犯罪情境防控模式、新加坡的儒家营建家庭的犯罪防控模式、英国犯罪防控的警务模式等。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侵财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主要类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财产安全。新时期,我国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结构有所变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新型犯罪不断滋生、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鉴于信息化背景下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新特点,公安机关应转变工作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防控手段和打击手段,创新信息化警务模式,不断提升打击侵财犯罪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犯罪率也在急剧增长。但是,城市化并不是犯罪的直接原因。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文化冲突、贫富悬殊、外来人口、失业和犯罪机会的增多。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心城市的都市化又是社会、经济、文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都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犯罪向都市的集中,使都市成为吸纳各种犯罪的集聚地和滋生新型犯罪的重要基地。因此,应当以强化都市的科学化管理为进路,分析都市犯罪与都市管理中的紧张状态,建构都市犯罪与都市管理互动的防控模式,达到破解诱发都市犯罪内在原因,遏制和减少都市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犯罪与防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不仅是一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心,而且是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发区。从古至今,城市犯罪问题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大顽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贫富差距严重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所导致的城市犯罪的困扰。近年来,我国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严重阻碍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建立和完善城市犯罪防控战略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外来人口犯罪是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涌出和城市接纳能力有限的矛盾,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解放与控制机制削弱的矛盾,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与户籍制度限制的矛盾。此外,外来人口犯罪,也与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 ,犯罪防控的目的不为消灭犯罪 ,但求努力减少犯罪。其防控效应存在两个方面 :从执法的角度 ,它必须力求以最小的防控成本 ,获取最大减少和预防犯罪的防控效益 ,以获得犯罪防控的微观效应 ;从管理的角度 ,犯罪防控不仅在于追求减少与预防犯罪 ,更重要的是追求犯罪防控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模式发挥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杠杆作用 ,促使社会效益总量的增加 ,以获取犯罪防控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20.
防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掌握犯罪征兆信息。犯罪通常是有征兆可察的,犯罪征兆可通过信息提前感知。为有效扼制和减少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高发的态势,亟待研究探索一种利用犯罪征兆信息运算评估的定量结果来开展预警的简便实用方法,使公安实战部门能通过对犯罪征兆信息的甄别、分析和评估,超前预判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危害,明确防控重点,合理配置防控力量,实现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