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形”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变形”就没有文学艺术作品的存在。如果从文学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等方面,来揭示文学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可以看出,“变形”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和经验中存在着普遍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苏轼诗词中大量的乡村意象不但是苏轼对出处矛盾的思考和对乡村生活强烈的认同感的体现,同时也是他探究人生哲理的媒介。本文从分析苏轼诗词中乡村意象的思想内涵出发,探究了苏轼在作品中频繁使用这种意象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了苏轼诗词中乡村意象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力量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厚、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千古传诵,世代流芳。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文学的滋润,就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文化陵跨前代,集其大成,达到了中华文化的最高峰。这一结论的得出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他对苏轼的钻仰之至、浸馈之深、评价之高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也是宋代文化的代表。陈氏由对苏轼诗文的爱好钻研,进而仰慕其品操人格,更由于自己"栖身岭表"的经历心态与苏轼"贬谪岭南"颇为相似,故与苏轼精神相通,引为知己,并从苏轼的思想和精神中汲取战胜磨难、调适自我及发愤著书的巨大精神力量。本文即通过有关材料的考索征引,论析了苏轼作品、思想及精神对陈氏的巨大影响,亦为陈氏"宋代文化造极"论添一佐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教化主要思想表现在:追求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的教化目标,即理想人格、化民成俗;德礼教化为本、刑法教化为辅等多种教化并举;以文化人、教而化之;谨庠序之教,即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教化载体;社会教化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强调先富后教。古代教化实践的基本经验体现在:建构教化体制和网络;通过多种手段掌握教化的主导权;运用多种制度支撑教化;重视示范作用。中国古代教化的思想与经验对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古代社会教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一直具有教化的色彩,作为中华法系典型代表的唐律更是具有鲜明的教化特性。在儒家法律教化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唐代法律教化思想的指导下,唐律的诸多制度便具有了教化功能。唐律在实施的具体方式和追求的长远目标上,集中体现为“辟以止辟”和“刑期于无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使唐律教化特性和教化功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领域的立法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笔者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涵义、特征、保护范围诸方面作以探讨,以期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之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试论商品化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品化权起源于美国,至今仍处于研究领域。商品化权应是一项权利主体将其拥有的能够创造商业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虚拟角色、真实人物及该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人格标识等自己或授权他人使用的权利。它应由著作权法和人格权法来保护。  相似文献   

9.
荀子继承了儒家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对道德教化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了“教化”这一概念,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对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提出并论证了礼法并用的道德教化方法,突出了师友在道德教教化中的作用。在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中,荀子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在保护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却忽略了对"源"的保护,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正是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之"源",因此,加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立法和司法保护,将有助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本文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以中国皮影戏的保护为视角,探求建立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立法制度。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强调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权威的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采取了"法外权变"的特殊手段。这种看似突破法律的行为,恰恰是苏轼对法律的社会治理效果深入思考的体现,反应了苏轼对法律的深入认识。苏轼的权变思想源于其务实致用与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希望通过"法外权变"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而非不分缓急墨守成规。对于事关民生要害的案件即便突破法律规定也要尽快解决,避免更严重的后果。苏轼的这种权变思想,对当代的法治建设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建立起的神学化的法律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控制。其法律思想中强调"大德小刑","天人感应"是其法律思想的基础,董仲舒提倡"大德小刑",其本质是强调通过礼仪教化来加强对人们的统治。但是,就剥削制度的本质来看,统治者为了统治人民除利用道德教化以外,经常使用的统治工具却是刑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散文、诗、词三个方面评述了唐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文学成就,并对照与苏轼同期其他文学名家的作品,突出了苏轼个人在文学上独到的造诣,通过文中对苏轼经典句段的简炼评述,对苏轼个人文学成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其实,这并不是苏轼对"形神"的真正看法。根据研究表明,苏轼非常注重"形似"对于"传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形"与"神"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舍弃"形"不可能另外求得一个"神",求"神"当在"形"中。因而惟有以"不落两边"的方法对待绘画的"形神",才能创作出一件作品的"实相"--"形神两全"的圆满境界。苏轼的这种"形神"观具有佛教"中道"思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在众多文学艺术领域都有极高造诣,他独特的诗人气质与审美化人生态度是他传奇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撑,也为后人留下可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对已广为流传的事件进行重写,取材大都来源于历史记栽、小说事件或诗词意象等。其创作具有文采性和可读性,但缺乏可信性,有的作品甚至是“恶搞”历史以增强其欣赏性。就“苏轼遭贬黄州”一事,元杂剧中的叙写便是万般千态、琳琅满目。与历史真实千丝万缕又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两方面,其主要特点是: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和强制性;肯定主体自觉与自我修养;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等,这些特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明代话本小说的教化特点在小说集名、篇名的命名中和作品的自序或他人的代序中,在作品的入话、得胜头回和结尾的议论中,在小说的具体内容中以及在书坊主的"识语"中都有所体现.以果报辅教化也是明话本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劳动创造了人自身,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学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各不相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文学艺术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一些作品类型的法律保护内容及模式在学界存在争议,立法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结合知识产权理论和现行著作权法及其修改草案的有关规定着重对表演艺术作品、同形同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计算机软件作品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