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由社会呼声转变为国家政策,尤其是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最大,户籍制度改革必然促进中小城镇在发展上的变化。当前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推力是农村功能减弱,不能再承担经济发展原始积累和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拉力是中小城镇发展需要,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将来中小城镇的发展竞争将由GDP的竞争转变到提升公共服务上来,中小城镇应根据具体情况分轻重缓急,逐步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影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的关系正由紧到松,但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实践仍有局限性。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彻底分离,促进户籍制度的功能回归,才能实现户籍制度的有效改革,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3.
政府力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力。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确保者,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力,需要政府以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为核心,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户籍与福利脱钩的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就业制度改革、惠及全民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建立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4.
提升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推动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提升政府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策略:转变思想观念,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先进经验;依法行政,完善政府行为规范;推动政务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建设电子政府,推动政府再造。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有户籍制度运行多年,已根深蒂固;实行全国统一户籍制度,条件尚未成熟;附着于户籍制度的福利过多,改革难度太大。应当从取消“农业与非农业”二元户籍制度入手,由中小城市改革试点逐步向大城市乃至全国过渡,进行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财政分权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作用,与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从公共服务供给视角,探究两者互动关系发现,财政分权度提高对城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提升却不利,我国城镇化建设总体质量不高。需加快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此外,还要加快推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政府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的联动改革,从而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性制度措施基本确立的背景下,我国将开启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时代"。居住证制度改革新政是逐步解决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问题,推动我国户籍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居住证制度改革经历了从地方实践不断上升到国家性制度安排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发展而来的。因此,总结和梳理居住证制度的演进历程,深入研究和探讨居住证制度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对于居住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提出了居住证制度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8.
公共服务民营化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取向,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推行民营化的治理变革,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在城市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完善服务监管体制,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社会公共组织,推动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契机,改革现状的分析,从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治理能力;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公共服务法律体系;组织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的重塑这几个方面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做出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系统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效能,既是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基层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基层公共服务治理正面临着空间的限制,具体表现为物理空间的区隔、权力空间的碎化和关系空间的离散,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效能需要推动空间重组。基层公共服务治理创新中的空间重组包括三个方面:通过物理空间的重组,重新设置基层公共服务单元;通过权力空间的重组,提升政府基层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通过关系空间的重组,构建基层公共服务合作关系网络。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党建引领的统筹协调、效率取向的分类治理和高效协同的技术赋能是空间重组的实现机制。通过空间重组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效能,还须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不同行动主体间的职能和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联结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应通过对县域经济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行产业规划,推进县域产业集聚;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对城镇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载体;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县域经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等,发挥自身的功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坚持政府的公共性,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由经济建设性主体转变为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能力;要明晰事权,确定各级政府及部门提供服务的责任;要加强政府自身管理,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刘玉 《理论前沿》2009,(23):30-31
当前,影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二是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不灵活。要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必须以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优化财政投入机制;改革现行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政府改革正由职能转变向功能转型的纵深方向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成为下一阶段政府改革的重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构包括了财政体制的转变、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的建设、对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营造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居住证暂行条例》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进入居住证时代,居住证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性措施。推行居住证是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必须通过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逐步实现"证变本"、努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等路径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央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下,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措施不一。上海、青岛等城市纷纷实施了积分管理制。积分管理制度在加强城市动态人口管理、缓解城市资源供给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质同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一样,以居住证为载体,附加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通过对上海和青岛市的积分管理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质及应该遵循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政府引入社会力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要使得公共服务的购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就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通过明确公共服务购买的目的、范围、方式、主体,规范公共服务购买发展方向,促进职能转变的精准发力,引导政府职能转变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从而为更好地建立公共服务制度铺平道路,进而积累公共服务购买工作的经验,为顶层设计提供实践支撑。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购买的效率和效果,增强民众在改革过程中的获得感,最终形成适合中国本土公共服务购买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战略任务。城镇化是体现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推进城镇化不仅体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同时,须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创新。然而,  相似文献   

19.
“一人多户”的户口乱象反映出户口管理制度的漏洞与缺失。其存在的种种问题受到法律因素、人为操作因素、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户籍规范立法,并建立相应的户籍民警奖惩制度;强化人口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补;以公民身份证制度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人口动态管理;强化队伍管理,提高户籍民警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从科斯意义上的"真实世界"看,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反而更像常态。借鉴孔德社会物理学分析路径可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效取决于推动力与阻力交织作用下合力的方向和力度。在推动因素设为恒定的前提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质量就取决于制约因素的惰性程度,会涉及户籍制度、财政分权制、公共服务产品属性及市场体制等。鉴于制约因素的制度惯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财政平衡的完善,更要在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从根本上调整公共服务的具体事项或其实现手段,让原属政府公共服务范畴的项目引入社会和市场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