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3.
脉诊     
脉诊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的诊察,可辨别疾病的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预后。脉诊方法有多种,现临床主要采用寸口诊法。 一、平脉:即正常人的脉象,其特点是和缓有力、节律均匀、沉浮快慢适当。但是,平脉常随年龄、性别、体质、环境、气候、情志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这点在诊脉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4.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先天与后天是中医理论中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它不但关系到本身时间界限的区分,同时还关系到对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本、后天之本等一系列中医理论概念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 1 名称由来   先天、后天之名,源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云:“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可见先天、后天的本义,系指四时之气的先天而至,后天而至,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气候而言,“先”、“后”者则为时间之先后也。引申以说明人身之先、后天,亦见于《内经》。《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从此二段经文推论,所谓“先天”,是指禀受父母“两神相搏”之精,以合成人体初胚之胎元,是遗传而来,为人体生命之本原,它在整个生命中系“先身而生”。所谓“后天”,则是指“精成”以后,即“脑髓生,骨为干,……皮肤坚而毛发长”  相似文献   

6.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9.
“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观点萌芽于《难经》,完善于《伤寒论》,并从此作为瘟疫脉象得到广泛运用。明清时期,医家对瘟疫的致病因素存在“更遇温气”与“更遇湿气”之争,究其原因可能源自当时伤寒、瘟病混淆不清,以及“温瘟”不分。古籍记载濡弱脉代表阳气不足或者湿气内盛的体质和病程的初始阶段,弦紧脉代表病程深入发展,这对现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11.
切脉,是中医主要诊断手段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邪的进退,测知气血的盛衰,为辨证立法提供依据。但是,对于脉象的分类和描述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就以代、缓二脉而言,上古医书与后代医书所说就不大相同。了解这一情况,对于我们准确地继承古人的诊断经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即以代、缓二脉为例,作一说明。代脉代脉,《内经》赋予的涵义是“更变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13.
任应秋教授的《运气学说》一书,对运气学说的由来、应用解说得比较清楚,为我们学习和探讨运气学说提供了良好教材。但我对此书中有关平气能否预测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供大家商谈。《运气学说》五运章平气中说:“平气不能预期,要以当年的辰(年、支)、日、时依法推算,才能决定。”并引证了林亿校正《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王注太过不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把宇宙看作一个自然的有机体,认为“和”乃是天地的基本组成,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君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个思想来自于《周易》、《内经》八字易象等的易象思维方式。《周易》认为阴与阳在本质上是和的,卦象之和与否取决于阴阳的位置;《内经》认为阴阳与五行是宇宙间的力量与功能,和谐与否取决于这几种力量之间不出现“太过”与“不及”;八字易象认为事物和谐取决于,一是事物的内外部结构是否合理,二是能否帮助事物中对和谐有益的要素,同时对有害于和谐的要素进行压制、打击。  相似文献   

15.
清浊是《黄帝内经》的一对重要概念,与脾胃关系密切。在生理上,清浊基于脾胃而生成,并通过脾胃运转功能产生运动交互;在病理上,清浊升降失常与脾胃功能状态失衡相互影响;在脾胃病中,清浊可以体现在患者的面色、气味、病理产物、脉象中,可基于相关症状表现进行辨证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为舌的肌肉脉络组织。通过诊察舌质的颜色、形态,能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存亡,判断疾病预后转归。 一、望舌色:正常人舌色淡红而活泼润泽,不滑不燥。如舌色浅淡,甚或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主病虚寒。舌色鲜红,称为红舌,主病实热或虚热。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主邪入营血或阴虚火旺。舌色红中带青色或蓝色,称为紫舌,乃淤血凝滞,主病有寒热之分。另外,在望舌色时还需注意观察舌色之死活。所谓“活色”,即隐隐红活,虽病而脏气未败,病情尚轻;所谓“死色”,即干晦枯瘘,乃脏气不至,病情深重。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不少学者借助脉搏描记器和心电描记器分别描记各种脉象的曲线图及其相伴出现的心电图,这对各种脉象的辨别确有一定的意义。为了进一步阐明脉象的机理和主证,本文拟用现代医学的理论作一剖析。一、脉象构成的因素为了阐明各脉象的机理,先应了解构成脉象的主要因素。凡能引起脉搏变化的因素,即称为“脉象因素”。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脉象因素发生变化时,即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脉象,说明脉象是脉象因素变化的结果。舍去脉象因素的  相似文献   

20.
《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