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制“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六)》增设了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该犯罪包括普通型的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型的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两种犯罪类型,它们在犯罪构成要件上有所不同。司法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该犯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界分,并对该犯罪可能发生的想象竞合的情形与牵连犯的情形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相似文献   

2.
两高《办理受贿适用意见》所作解释的内容不是仅限于受贿罪的适用范围,而是扩展到了受贿罪之外的其他贿赂型罪名,这是由于受贿罪与单位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相同性,受贿罪与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外国公职人员和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的对合性,以及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的关联性,从而就决定了两高《办理受贿适用意见》应当适用于包括受贿罪在内的所有贿赂型罪名。  相似文献   

3.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增设的罪名,其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人,以及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人,不限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在性质上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自己与现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关系和其他密切关系作为交易的筹码,通过现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行为人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请托人的行为不构成行贿犯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不同于受贿罪,也不同于斡旋受贿行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如果离职前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离职后收受财物的,应构成受贿罪。由于《刑法修正案(七)》首次将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规定为犯罪,所以,对其生效以前实施的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无溯及力,不得以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五个困境及相应的出路,困境之一"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立本罪",国家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利用其权力性影响力作用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而是利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困境之二"与斡旋型受贿的关系",比较我国刑法中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应该将斡旋受贿行为规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困境之三"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属性","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的超过要素,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目的犯,且是一种短缩的二行为犯。"许诺说"是为了证明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有"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目的的一种证明手段,不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行为的一部分。困境之四"与受贿共犯的区别",结合两高的《意见》,分门别类地讨论了特定关系人、特定关系人之外的密切关系人、非密切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能否成立受贿共犯。困境之五"与介绍贿赂罪和诈骗罪的区别",介绍贿赂罪的行为人是一种"掮客",本人不是行贿的对象。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行为人自己是行贿的对象,其利用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来获取行贿的财物。如果行为人没有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目的,有可能成立诈骗罪,因为请托人在一定的信赖基础上才会给予行为人行贿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有偿删帖行为日益蔓延,部分删帖公司勾结网站工作人员控制网络舆论,渐成灰色产业链。这种行为具有删帖行为技术性、涉及内容复杂性、收取费用牟利性的特征,不仅侵犯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更是损害社会管理秩序,扰乱市场秩序。根据《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行为主体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相似文献   

6.
斡旋受贿是否独立成罪的立法论争未曾中断。介入"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后,斡旋受贿与直接受贿、间接受贿不同,其本质是利用职权的"影响力"受贿。《反腐败公约》《刑法修正案(七)》《刑法修正案(九)》共同"倒逼"斡旋受贿独立成罪的立法进程,其罪名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应依法扩大犯罪对象,合理取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配置法定刑。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对受贿罪的规定过于简略。通过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受贿行为、贿赂范围、为他人谋取利益、犯罪主体、回扣和手续费的分析 ,建议通过立法 :1.将索贿罪与受贿罪分离 ,规定不同的量刑幅度 ;2 .将索贿罪改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或物质性利益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3.将斡旋受贿罪独立 ;4 .另设职前受贿罪与职后受贿罪。  相似文献   

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新增加的一个罪名,主要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包括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其他影响力索取、收受贿赂,从而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在此之前,一般将有通谋的这种行为定性为受贿罪(共同犯罪)或斡旋受贿。由此需在详细探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区分该罪与受贿罪共同犯罪、斡旋受贿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定受贿犯罪案件的特定关系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关系人是对最高人民法院"构成受贿罪共犯的非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人"所作的进一步解释,进一步扩大了共同受贿的主体范围。特定关系人的本质是通过身份关系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以此取得利益。特定关系人要根据其类型,分析是否与国家工作人员存在特定身份和共同利益加以认定。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六)》第9条规定了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该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次要客体是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背信行为;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成为本罪主体;主观方面仅限于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在司法认定中,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之主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加强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也应该包括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两方面。本文重点探讨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主体中,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高等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要弄清职工文化的概念,首先须分辨它和另外一些文化概念,如工会文化、社会文化及企业文化之区别。真正的职工文化,应是那些启发职工直面自己需求、明确自己发展方向以及认识其肩负使命、用以规范自己言行的活动,是那些用以提高职工自身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更好适应社会的活动。概而言之,是那些用以反映职工心理、满足职工精神与物质需要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市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努力加快制定适应于全市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意见;悉心总结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主动借助主流媒体来扩大工会的社会认同度和感召力;同时注意加强对职工文体社团的组织管理,尽可能发挥市级协会的网络覆盖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开展好职工文化活动,一要找准职工文化活动的着眼点;二要熟悉职工文化活动的多种类型;三要搞好"内引"和"外联";四要构建永葆职工文化活动旺盛生命力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将使高校教职工和工会面临重大考验。作为维护教职工利益的高校工会组织,在面对广大教职工产生困惑的时候自应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就教职工的利益诉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要努力做到源头参与。同时,更应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些国企改制后,企业中并存着两个代表职工利益的机构:职代会与职工持股会,在这种新情况下,职代会如何发挥作用是一个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在对职代会与职工持股会进行基本法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发挥职工持股制度的应有效能,必须发挥职代会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工资集体协商法律制度实施二十多年来,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和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反呈越来越严重之势;借鉴西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在我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中央企业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相适应,悉心探索建立一种工资协商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质量不高;二是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三是信息技术较为低下;四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五是领导重视不够。今后需要做出的努力是:加大经费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快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诸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的建设职工之家活动风靡一时,工会成为职工“教育之家”是对职工之家的深化和升华,启动职工素质工程,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世界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会履行职能的一项要务,工会有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和经验,能够把工会办成职工的“教育之家”。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表明,在提升员工绩效、激励员工、留住优秀人才等方面,除了依靠充分的物质因素作为保障之外,塑造和谐、健康的组织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用工性质的特殊性,公安文职人员容易产生归属感薄弱、边缘人心态等问题,因此,了解文职人员的思想状况,重视精神激励,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