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交叉的疑难课题,涉及被诉主体类型、被诉违法行为类型和诉讼拟救济利益类型三个核心要素。通过对已有检察公益诉讼案例的分析和理论比较可知,检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类型应限于国务院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对环境、生态、资源保护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职能部门,可以是单一被告,也可是共同被告,但一般多属于普通共同诉讼。被告的涉诉行为可能是环保领域的行政不作为,也可能是违法行使职权。检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应以救济环境公共利益为主,环境公共利益应区别于基于国家自然资源所有而产生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公益团体提起不作为之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和"民事诉讼法"对公益团体提起不作为之诉的程序作了规定,以维护不特定多数人的集合性利益和社会公益。对于该类诉讼的性质,存在着法定诉讼担当说与团体之固有权利说的争论,诉讼标的之界定、重复起诉行为与既判力范围之认定,以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限制等问题,因采法定诉讼担当说还是固有权利说而有所不同。这些规定及其理论探讨对于我国构建团体不作为之诉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是我国的两种公益诉讼形态,反映了不同的理念和诉求。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督促有反恐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其反恐职责是我国在反恐问题上的有益尝试。其扩大了公益诉讼等外受案的范围,在理论上有可行性,在反恐实践中也有成功的案例。考虑到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和反恐的特殊性,行政公益诉讼是目前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反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还需要从检察建议的格式、效力,涉恐线索的发现,行政公益诉讼被告范围的适当扩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哪些机关和组织具有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需要“法律”作出明确规定,而公共利益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界定.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规定检察机关之原告资格可适用于各类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须处理好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和行政公益诉讼之被告地位的关系,并对“有关组织”的范围和条件作出合理的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5.
在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已经获得全部实现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没有必要对公益诉讼案件(继续)进行实体审理。但是,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情形下,检察机关丧失请求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利益,并不当然意味着其同时丧失请求法院对被告的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确认的利益。为了及时救济遭受损害或威胁的社会公共利益,引导被告尽早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根据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时间,设计不完全相同的规则。  相似文献   

6.
诉的利益是指运用诉讼程序为当事人提供权益救济的必要性,其消极功能在于限制原告滥诉、消除被告无端应诉和避免司法资源浪费,其积极功能表现为促进实体法上未得到明确肯认的权利和利益的形成。诉的利益所具有的这种积极功能与现代服务行政条件下行政法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进而也为行政公益诉讼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事实上,通过对起诉人是否具有诉的利益进行衡量和判断还可以有效防止行政公益诉讼中可能的滥诉。  相似文献   

7.
公益诉讼是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有其特有的特征:起诉主体广泛,打破了传统诉讼在认定原告资格“诉之利益”的判断标准;受案范围宽广,几乎囊括了所有侵犯或可能侵犯社会利益的违法行为;责任形式更为严格、多样;诉讼费用的缴纳更为灵活。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之建立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在内容和功能上大量重叠,但又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部分,故二者既不能当然并立,也不能绝对排斥,而应通过衔接机制在避免重复的情况下形成“互补”关系。为此,“检察公益诉讼解释”应增加“两诉衔接”一章,从诉前、诉中和诉后三阶段作出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9.
诉讼成本是影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启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成本具有自身的特性,范围不仅应当包括诉讼费用,还应当包括当事人费用.在诉讼成本负担机制上,既要考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成本的特殊性,还应当依据现有规则和法理内涵.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成本分担要以保护起诉为导向,坚持败诉被告负担原则为主,败诉原告国家财政补贴为辅,社会力量补充参与的分担机制,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成本分担机制角度维护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10.
尽管公益诉讼由来已久,在我国却仍然是一项较新的法律制度,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而逐渐兴起.在此背景下,学界和实务界对诉讼主体、范围、程序等展开积极讨论,但是对其特殊性质之公益性却鲜有论述.要对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有所裨益,首先就要了解何为“公益”以及“公益诉讼”,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故应从公益诉讼中“公益”概念的发展历程入手,了解相关概念,初步厘清当前法律制度中“公益”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目前,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还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活动领域的违法事件也日益增多,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必然趋势。综合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经验和我国现实基础,检察机关作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既有制度外部因素,又有制度本身的缺陷与不足。外部因素有:文化上的"无讼"传统、"民不与官斗"的"畏诉"心理、"不知诉、不会诉"的诉讼现状、司法权受制于行政权的司法体制。诉讼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其本身供给上的缺失与不足表现为:行政侵害公益不可诉、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缺失、原告资格受到严格限制、举证困难、诉讼费用负担巨大。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诉讼模式。作为公益诉讼的创始国,美国已形成健全的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引进公益诉讼制度时应借鉴和参考美国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侵害环境公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维护社会公益的重要途径,而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中却没有确立这一制度,很多环境损害问题无法得到法律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尽管司法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被冠以公益诉讼之名的案件,但我国目前对公益诉讼的研究尚未上升为立法的层次。在我国构建一套完整的公益诉讼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受案范围的问题;其次是确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另外,由于公益诉讼案件与传统诉讼的不同,公益诉讼激励机制有利于更多的公民加入到法律监督的领域;最后涉及滥用公益诉讼导致侵权的责任承担。  相似文献   

16.
公益诉讼中,公益诉讼当事人的适格与否、公益诉讼当事人权益的保护这两大问题,对促进公益诉讼制度的合理化与合法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探讨公益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和其诉讼地位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不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对公益诉讼当事人的影响,认识到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公益诉讼当事人的权益是十分必要的,如此,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共利益在诉讼层面才能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7.
普遍认为,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是我国关于公益诉讼的立法规定。从概念界定的层面来说,公益诉讼作为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迄今为止,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对其概念界定并未达成过共识。目前,学术界对公益诉讼的概念界定存在多种观点诸如经济公益诉讼论、行政公益诉讼论、二元公益诉讼论等,而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采纳的应当是狭义上的公益诉讼论。笔者认为,为了促进我国公益诉讼持续、健康发展,应当从广义上来界定公益诉讼,非法定主体亦能提起广义上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8.
建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益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是自然人或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方式之一。建立和完善公益诉讼可以完善我国司法制度,促进法治发展。它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要建立监督权力行使的权利运作之机制,明确公益诉讼提起主体和条件及受案范围,提高公民的公益诉讼意识,建立我国的公益诉讼团体组织,并改善法院的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等。这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然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还仅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公共利益在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因此,应当在明确行政公益诉讼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论证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构建这一制度进行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案件的发生,公益诉讼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对公益诉讼做出明确规定。就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的初步研究来看,公益诉讼主体应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