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MMPI中国1989年修订版,对50名暴力罪犯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罪犯组的L、F、Hs、D、Hy、Pd、Pa、Pt、Sc、Ma、Mas、Dy量表偏高,与中国常模正常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揭示罪犯组人格异于常人。对结果讨论中发现罪犯组人格模式为1.6/6.1模式,表明罪犯的犯罪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王征宇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对贵州省某女子监狱在押女犯进行施测,并用SPSS15.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某女子监狱在押女性罪犯在症状自评量表上的总分、阳性症状分、阳性症状项目数以及9项因子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明女性罪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异常心理;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犯罪类型和不同剩余服刑时间的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婚姻状况和已服刑时间不同的被试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犯罪反社会心理的形成是流动人口个体在微观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内化”的过程。通过对一万名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调查统计分析,具有反社会心理的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外化心态一般表现为:不满、逆反、报复、反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从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看,19—25岁的不满心理最强;从收入看,收入越低者不满心理越强。社会闲散类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不满心理明显强于其它职业者。从年龄上看,19—25岁的逆反心理最强;从职业上看,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逆反心理明显强于其他职业者。从受罚次数看,受过处罚者的报复心理一段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型犯罪者的报复心理较强,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报复心理强于男性。从作案次数看,多次作案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性犯罪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反社会心理强于其他职业者。  相似文献   

4.
2013年8月,使用自编犯罪特征问卷和COPA-PI(正式版),对兰州女子监狱的230名女性犯罪人进行了犯罪特征和人格特征的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女性犯罪人表现出了较多的依赖性、非计划性以及间接侵害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和犯罪人格没有显著关系,而在受害对象的选择上,对男性受害人的选择和犯罪人格维度中的冲动性有关。对女性犯罪人而言,暴力型犯罪比财务型犯罪、性犯罪、毒品犯罪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受害人,而性犯罪比其他类型更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人。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的农村外出劳动力,目前年龄一般在16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具备许多不同于其父辈的特点。其中一些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既具备农民工群体犯罪的某些共同特征,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暴力性比较突出、冲动性较为明显、报复性犯罪增多、作案手段高科技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群体性事件多发等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未成年犯群体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和人文区位特征,主要是困境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大,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呈下降趋势。男性为主,女性有所增加,低龄化趋势明显,暴力犯罪、共同犯罪占较大比例,犯罪时间和地点因年龄、性别和犯罪类型而有所差异。这些特征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女性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犯罪性质和危害日趋严重。其主要特点是: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水平偏低;2、中青年女性占大多数。女性犯罪的类型:1、以杀人、伤害为主的暴力案件;2、盗窃诈骗等侵财型犯罪;3、性犯罪。侦审女性犯罪时,要依据女性犯罪的特点、类型,犯罪后的矛盾心态,积极引导,注意证据的调查掌握,破除侥幸心理,使各类女性犯罪案件在科学的侦审要领中破获。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SCL-90)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对贵州省某监狱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服刑人员的刑期长短、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犯罪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服刑人员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尤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得分极为明显.而且刑期、年龄、犯罪类型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监狱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并且需要对不同的服刑人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男性罪犯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经对黄石市380名男性罪犯完成社会支持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孤独感问卷,可得出结论即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水平。所以,人际信任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聋哑人犯罪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跨省、跨市犯罪率和身份不明的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成年聋哑人犯罪呈下降趋势;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方面,种类不断增多;共同犯罪仍是聋哑人犯罪的"最佳选择";女性聋哑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加,且与男性聋哑人的犯罪生涯相同。在逐一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聋哑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聋哑人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等方面为聋哑人犯罪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著作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著作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关系,学者间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人格权概念和权利内容的分析,指出我国民法中的人格权列举式立法所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纳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在对人格权认识的基础上,对著作人格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著作人格权的具体内容,指出著作人格权与人格权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对人格权与著作人格权的概念和权利内容的比较法分析,指出著作人格权属于一般人格权的范畴,并对著作人格权的客体、放弃、转让、继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行政人格的概念和形成的历史类型出发,阐述了行政人格的塑造对于服务型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比较复杂,受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预防是减少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有效手段,自我调适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矫治的有效方法。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列团体行为训练,改变其问题行为,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4.
犯罪现象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至今仍然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在每一个犯罪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点,即犯罪人格。犯罪人格的形成基于一定的原因,从哲学上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格的可塑性,正是由于人格可塑,而人格可塑依赖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才会形成犯罪人格。对人格可塑性进行哲学思考,有利于把握犯罪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控制犯罪人格形成、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成效。对于已经形成的犯罪人格也能够起到反向引导作用,有利于改造罪犯,并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中进行人格的完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5.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在教学管理上重视个性的自由发展.本文首先对"个性"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管理观;接着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改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编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指出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肖像、姓名、声音等人格要素的商业化利用,使传统民法理论关于人格权为具有专属性的非财产权的认识面临挑战,产生了对人格上财产利益进行保护以及承认其可继承性的需要。美国和德国在各自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分别形成了公开权与隐私权分离的"二元"模式和人格权包含财产成分与精神成分的"一元"模式,我国更宜采纳"一元"模式。在"一元"模式下,人格上财产利益是人格要素财产化的结果而具有承认其可继承性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人格权的商品化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权利定性出发,对人格权益中财产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我国人格权法的修订为契机,再次探讨此问题,应在人格权体系中明确人格标识的概念,进一步界定人格标识中的财产利益,并对比分析国外发达商品经济国家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目前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法律规定,完善我国人格标识中财产利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张伯源修订的A型行为人格问卷对我国9283名服刑人员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服刑人员的A型人格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婚姻状况、不同刑期、不同犯罪类型、与家人的关系和典型A型人格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年龄、家庭状况和性别与A型人格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维护公司可持续运作的一项法律制度,但是司法适用中的实施效果不尽满意。构建我国完善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合理界定法人人格滥用行为,并从管辖法院、当事人、举证责任及执行程序的适用等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犯罪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学界乃至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为了找出犯罪形成原因,从而达到预防并根治犯罪的目的,探讨人格缺陷与犯罪预防之间的关联十分必要.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出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