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法之根基     
一部刑法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性的发现史。新刑罚体制对旧刑罚体制的取代,无不是人性的彰显。通过对人性的基础探究,透视人性与刑法的关系。冀望能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刑事法治建设有所建言。  相似文献   

2.
刑法渊源的研究取决于法律渊源语义的选定。依罪刑法定原则,只有法律才可以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应当受到怎样的处罚,只有法律才是刑法的渊源。这一命题揭示了由刑法特质所决定的刑法渊源不同于其它部门法渊源的显著特征,但此命题不应当然地将法律以外的因素排斥于罪刑法定制度构造之外。承认法律以外的因素的刑法非正式渊源属性,是刑法成为"活法",确保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实现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论刑法之雅     
刑法要讲究优雅.从刑法立法到刑法司法再到刑罚执行,都存在着刑法之雅的问题.刑法之雅虽然是对刑法的外在修饰,但有助于人们对刑法的规范认知,从而有助于刑法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共同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香港和内地关于共同犯罪的刑事立法有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领会两地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之规定,本文特从共同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以及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和相应处罚等角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心理现象在当代刑法的结构与运作中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成立犯罪并进而衡量犯罪、裁量刑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作用。由于世界各国立法对此规定的抽象性,因此围绕心理现象之刑法机能检讨问题,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此争论有助于刑法理论的明晰,进而有助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违背妇女意志是强奸罪的构成要件。但它的认定标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发生了变迁。强力施暴具有多样性。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并具有奸淫目的。关于犯罪的年龄有的州规定为12岁,较多的州规定为14岁或16岁,也有的州规定为18岁。有规则,就有例外,强奸罪在立法上有三种特殊情形即法定强奸罪,婚姻关系中的强奸,妇女成为强奸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在刑法学著述中论及刑法规范正在成为一种时尚。然而,中外刑法学者对其定义的认识普遍存在分歧。有关分歧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如何对待刑法规范的归属,如何处理其定义中的种差以及如何理解其定义的数量。其实,从逻辑上看,应当承认:刑法规范可以有多种归属,但把其归属于法律规范也许更为可取;如果这样,只要是其区别于其他法律规范的特殊性都可以在其定义中担当种差;相应地,其定义在数量上可以有多种。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险基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应当得到充分全面的刑法保护。在我国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体制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具有不同的刑法属性,其主管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国有事业单位。针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犯罪充斥于征缴、管理、投资、监管的全过程,刑法在对部分行为坚决惩治的同时,在某些场合也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面对刑法保护不力的尴尬局面,有必要以《社会保险法(草案)》为契机进行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刑法谦抑之司法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谦抑的司法实现是刑法谦抑理念完成从理念到实践转变的重要领域和环节.要实现司法谦押应当在完成司法人员司法谦抑理念培育的基础上,立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之中,通过体现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轻刑化要求的司法制度的完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的刑法适用体制呈现出“立法解释十分薄弱,司法解释异常繁荣,自由裁量受到限制”的不和谐局面。刑法司法解释权无限扩张,司法机关借“解释”之名行“立法”之实,损害了刑法典的权威性和统一性,破坏了国家机关权力分配机制,妨碍了对人权的刑法保障,对司法解释的过分依赖限制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主观主义生成的根本推动力是经济因素。经济结构的变迁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犯罪必然呈现出新特征,最终导致刑事犯罪治理策略取向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从而导致刑法主观主义生成并渐趋强势。刑法主观主义并非只是为了作为客观主义的对立面而生成,而是对时代变迁的必然回应,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当下,随着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教义学转型,对于刑法解释方法与立场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纷争与对垒,系刑法解释的"根本之争"。形式解释论要求先审查构成要件符合性,再判定是否实际地法益侵害。而实质解释论则习惯于先从实质上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再从形式上判断构成要件符合与否。在入罪与出罪之间,二者立场截然相反。基于两种解释方法的对比分析,形式解释论显然更为合理和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刑法上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 ,先后颁布了最高法律、最高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这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实属罕见。但是 ,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国家工作人员在外延也发生着动态变化 ,因此必须在兼顾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前提下 ,从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特征出发对刑法第 93条之规定予以阐释 ,为司法实践和立法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依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准抢劫罪的构成以行为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前提,此"罪"无论是从经司法程序裁判之罪还是实体刑法规定之罪,以及此"罪"与抢劫罪主体条件上看都不构成犯罪.准抢劫罪的前提应仅是指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且情节严重的情形,这是修订该条文或作出新的司法解释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及其外延的争议由来已久,大多数学者曾意图通过揭示其本质来解决此争议,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笔者认为立法的缺陷以及将"国家工作人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争议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着重从立法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这两个层面来探讨此争议,建议用"国家公职人员"这个较为科学的概念来取代"国家工作人员",并对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刑事立法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6.
试论刑法之平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的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制原则的具体化.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实践具有历史的进步性.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的基本内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任何人在适用刑法定罪上,任何人在适用弄法量刑上,任何判处同样刑罚的罪犯在行刑上一律平等.在适用中应注意坚决反对任何凌驾于刑法之上的特权,严禁变通执法,依法惩处渎职犯罪行为.坚决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与宪法之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通过并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简称新刑法),新刑法已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新刑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刑事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刑法作为国家的鼎重法律之一,它制定的根据是现行宪法。这就涉及到刑法与宪法之间的衔接问题。基本法律与根本大法之间的衔接程度,乃是判断一国宪法的权威,法律体系的严密完整程度,法律的科学性及立法技术是否成熟和规范等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一以罪刑法定原则为核心,新刑法突出了人权保障功能,表明刑法已将对社会的侧重保护向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新刑法之罪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罪名是指犯罪的名称,是对某种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的简明概括。现代各国刑法确定罪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明示式,即在分则条文中明确规定罪名,因而使罪名法定化。二是包含式,即在分则条文中不规定罪名,只规定罪状,将罪名包含在罪状之中,经过对罪状的分析获取罪名。在刑法修改中,罪名法定化的呼声甚高,但新刑法仍然未能实现罪刑法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新刑法中的罪名进行学理概括,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统一罪名。从新刑法颁布后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新刑法论著(我已经见到不下10种)来看,罪名概括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广泛使用“情节”一词,并赋予它以重要地位。正确理解“情节”在区分罪与非罪,确定法定刑和宽严处罚中的立法地位和作用,对我国的刑法理论建设和刑事司法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人权的主要属性,对刑法保障人权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民主的刑法制定程序、罪刑法定主义和科学的刑法解释方法是连接刑法和保障人权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