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五四运动 ,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它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尽管当今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五四青年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五四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时至今日 ,仍然值得弘扬。当今世界的经济正在出现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电视、国际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球在逐步地变成一个“村庄”。全球意识正在以前…  相似文献   

2.
全面认识“五四”运动,有必要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这两个不同的时段做出界定,它们在口号、主体、目的、形式、内容诸方面均有所不同。从整个“五四”的历史时段来考察,通常对“‘五四’精神”的概括也有必要加以充实,同时,它的局限性也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五四”知识分子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认同危机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与思想认同危机。社会认同理论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针对社会认同的威胁,它提出了几种化解认同危机的有效策略。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看,“五四”知识分子主要采取了脱离群体与改变群体状态这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基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宽恕传统。从根本上说,这种差异来自对宗教不同的态度。宗教观的不同决定了宽恕态度是否存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超越性,或者是对超越的精神承担道德责任。儒家和道家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其宽恕观念局限于“人事”,从而是非超越的;现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超越的宽恕观念,即谅解不可谅解之事。宽恕观念上的差异是阻碍中西两种文明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主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离不开对女性的描写.对女性的描写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文明进程,体现着那时代的价值观念.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以它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五四”以来最引人注目的高潮.女性从寻找自我世界到寻找男性世界再到寻找整个世界的过程,交织着对自我的关注与确认、对男性的依赖与挑战、对整个世界的探试与参与的复杂矛盾.对这种复杂矛盾的动态演变的探寻,则忠实地记录了当代女性人生历程的变化.一、寻找女性的自我世界随着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出现,女性意识重又复苏.女性意识生机的获得,是在“五·四”时期女性文学历史积淀下起步的.它已无需过多地从物质经济入手揭示女性的觉醒,而是直接偏重于精神领域,这就使新时期女性文学在恢复“五四”精神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女性意识的恢复和超越,表现在女性寻找自我世界.这种寻找.就是由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到对自我的确认.  相似文献   

6.
“五四的现代性”在中国新文学作品中虽侧重点和倾向不同,但以民族悲情为基础,以国家崛起为目标,以个人实现为理想,开启了“入”的自觉观照与探索时代。石评梅的作品所表现的正是“五四现代性”的核心,展现了济世救人的殉道精神,表现了对生存状况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灵魂自由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批判了功利主义的缺点 ,并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代替功利主义 ,这是对功利主义的一种超越 ,但是这种超越在现实中多是一种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8.
“人的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观念,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五四文学的基本精神,是一个时代文学革命先觉者共同智慧的结晶。这一观念的基本内涵是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一种“人间本位主义”。文学批评应有“时代观念。”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考察,回答了在中国轻视女性的文化传统背景下,“五四”女青年走上社会大舞台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女性的发现”包括两个方面,即女性同男性是同样的人,女性同男性是不同的人。“五四”时期民族危亡与社会危急的深重,使当时的思想界先驱对前一方面论证统多,对后一方面注意较少。而不能全面认识女性,不能全面理解“女性的发现”,就不能正确对待女性。全方位的挖掘并论证“女性的发现”,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精神,对于建立科学而完整的妇女学理论,对于女性适应社会、完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不仅产生了像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斯文化的世纪伟人,形成了以“启蒙”和“救亡”为中心的宏大话语环境;也脱颖出像林徽因这样“现代性”的“个人”语境.叙事角度和角色的转变,是“新文学”话语追求民族崛起“强国”梦的另外一种文化表述.多元的叙事话语共同构筑了整个“新文学”世界,让我们见识到那一代人有别于传统、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瑰丽人生.她的作品是以超越性价值为表征的,带有反思性和现代精神,闪耀着知识女性的坚韧锋芒.林徽因以一种优雅、犀利、知性告诉我们“五四”时期斯女性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应当重申马克思已经实现的方法论超越。这是因为,一些论者按自己的解释框架“捏塑”马克思的方法论;亦或有在“捏塑”之后宣布对马克思的“超越”,其实是重回马克思已经超越了的旧方法论立场。本文以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观察为案例,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历程的重温,厘清马克思逐个超越旧方法论立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生成线索,消解对马克思方法论的种种“捏塑”,澄清在“捏塑”后声称超越马克思的各色方法论立场其实只是已被马克思超越了的旧方法论立场的重新翻版。  相似文献   

13.
人们把“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体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这固然极有道理,不过,这绝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体系的探索,五四的真精神在于实现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现代化转换,即由传统的宗法礼俗的封闭的文化价值体系,转化为现代的充满科学和理性的开放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今年既是“五四”运动80周年,又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无论是纪念“五四”,或者研究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学,都是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化无疑应继承“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同时也应以孔学为基础,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本文即本此理路,对儒学传统与现代人格尊严观念展开论析。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五四运动已过去了72年,但“五四”精神却仍然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灵魂。在今天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此,就必须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就必须同妄图颠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斗争,尤其要抵制和反对他们的和平演变阴谋和伎俩。  相似文献   

16.
4月26日,中央党校哲学部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座谈会。来自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中央党校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学者围绕“五四”精神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一、爱国主义是“...  相似文献   

17.
“五四”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已传扬整整八十年了。八十年来,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我们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时,便会发现,今天中国青年的价值体系、社会需求结构及深层的心理状态,竟在许多方面与“五四”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究其原因,就是自“五四”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一直是在坎坷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进。1919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在这种风云激荡的战乱时期,作为民主与科学为主旋律的“五四”精神难以得到弘扬和光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个新的五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8.
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格,具有特定的修辞结构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辞格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运用也渐趋成熟。而《修辞学习》1998年第二期发表了《转类性质的历史演变》一文,其作者郭焰坤先生列举了大量名词适用的例子,认为“转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质”、“先秦两汉时的转类不是辞格”、“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方式,它萌芽于明末清初而成熟于五四之后”。郭焰坤先生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五四小说”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青年文化的体现,在这种文化中,最突出的主题是婚恋的自由与幸福问题.“五四小说”反映出的新型婚恋标准,尤其是女小说家作品中反映出的精神追求——婚姻不仅应以爱情为基础,而且还应以男女双方的“平等”为基础,标志着女性独立意识在现代社会的最初觉醒,更标志着传统婚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思潮性历史变化.新型婚恋观的出现,不仅对应着当时“少年中国”的整个时代风气,而且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构成了“五四文化启蒙”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唯物主义 ,是“聪明的唯物主义” ,而其“聪明”就聪明在它摆脱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纯粹抽象的观点 ,而从“人—实践—历史”三者相统一的具体的、现实的观点出发 ,科学地理解和阐释了“主体”、“实践”和“历史”的真实内涵及其辩证关联 ,从而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现实性道路。所以它既超越了唯心主义 ,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 ,是真正的新唯物主义———聪明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