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随着网络舆情影响的不断扩大,其在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因此,公安机关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分析研究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和传播过程的规律特点,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对提升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主体虚拟化、发生场域网络化等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利害兼具,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还存在诸多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体活动及客观环境易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加强防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制化建设,推进防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民主化建设,形成并完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以及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等特征,伴随着谣言扩散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表层性的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近年来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的新类型,其主要特点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虚实互动性;参与主体多元化,以青少年为主;法规滞后性等。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加强网络信息收集和情报信息研判,加强公安机关信息作战力量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立法等,可以有效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5.
借助网络自身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巨大的特点,网络已成为群体性事件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新兴载体,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超出政府及公安部门的管控范围,还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公安机关加强网上舆情引导,是新时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公安机关必须树立网络舆论先行的意识,切实做到群体性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同步推进,尽快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驾驭能力,主动、迅速地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快速抢占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治理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难控,传播难管,信息真伪难辨,信息交流群体极化性倾向严重的现状,呈现出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直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及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网络舆情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改变.公安机关应采取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驾驭能力,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助推器。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在对公安机关处置网络谣言危机实践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究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契合了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管控的现实需要;同时将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谣言的管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有: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网络舆情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为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应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把关;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形成舆论强势;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和网民人数的激增,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用网络传播迅速形成重大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起到聚焦放大作用,已成为当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共性特征,给政府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带来极大挑战。本文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聚散效应的表征,研究网络介入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及其影响,从实战角度提出网络情势下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为网络时代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和实战部门应急处置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对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具有结构性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理、发展机理、变异机理和终结机理四大机理产生作用力。网络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是由于地方性偶发事件,但其爆发则离不开各类社会精英人士的参与和动员,尤其受知识精英、网络推手等的话语影响。网络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机理是快速"情绪感染——群体极化——马太效应"的线性过程,民众的观点和态度在情绪感染和利益波及下开展交流互通。网络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既有正常的作用机理,也有异常因素介入导致变异机理开始启动并影响事件的发展,其中符号化认知和传播异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异常因素。终结机理需要主框架的建构,主框架意味着各方主体对于事件的产生、发展、走向等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应对导火索有了明确的方案,对于利益分配、情绪慰抚、价值表达等都有了较为合理妥当的框架性安排。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问题。主体的虚拟性、影响的广泛性、传播的快速性、情绪的极端性四个方面构成了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应该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从预防和控制引导网络群体突发性事件两大方面入手,从政府、社会、媒体等几个层面出发提出应对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多样性,网络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互动性,网民身份的匿名性、虚拟性,网络言论的非理性化、情绪化,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面临许多新挑战。由于网络信息的难于控制,网络有时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有时间接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党政部门在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中,应加强网络管理,实现有效控制;重视网络信息收集,关注网络舆情动态;积极正面疏导,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走向。  相似文献   

1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新型危机形态的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政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独特的场域、主体、客体,而且具有瞬间爆发性、虚实交互性、范围广域性和难以控制性。网络特性的外在诱因、求实追责的内在机理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本质特性引发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搭建网络对话平台、争夺网络话语权及加强制度供给是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性、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政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独特的场域、主体、客体,而且具有瞬间爆发性、虚实交互性、范围广域性和难以控制性。网络特性的外在诱因、求实追责的内在机理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本质特性引发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搭建网络对话平台、争夺网络话语权及加强制度供给是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手机网络发展飞速、使用普遍,基于其环境下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频发,且很难掌控。本文以传播学5W模式和危机管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编制以信息来源途径、信息特征及个体素养为三大模块的调查问卷。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信息来源途径和特征具有习惯依赖性,主体素养及特征影响着事件参与行为等结论。结合高校实际,提出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已达到4.33亿。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得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信息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诱发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插手我国内政,使得群体性事件不断由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向复杂的政治诉求,进而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制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进而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为人们交流信息、传播舆情带来极大便捷。每个网民的即时发声、自由表达对政治领域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民主监督的作用也日益突显;然而,互联网也随之带来了诸如网络炒作、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被利用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入手,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地方政府治理的挑战,并分析挑战的成因,最后提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突发性重大网络群体事件数量激增,使得网络舆情安全监管和预警形势极为严峻,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舆情采集软件收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始末的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因子分析确定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logistic模型和微分方程思想,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初期传播扩散模型以及整体扩散模型,对微分方程模型与基础数据进行拟合,绘制网络事件发展趋势图,分析网络群体事件演进规律,为网络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网络的普及与社会问题相撞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网民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要预防并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及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掌握网民心理是关键。分析近五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挑选年龄、学历、职业三个主要网民属性,分别进行心理特点研究并提出疏导方法,使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得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信息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诱发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插手我国内政,使得群体性事件不断由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向复杂的政治诉求,进而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发现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进而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