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人权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政府迄今已经签署和批准加入了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多个国际人权公约,但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仍有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我国人权立法状况在近20多年来已有明显改观,但仍然需要在宪法和法律层面加以革新,或创制或修改或废除,以实现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完整对接,为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权宪章》由《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构成 ,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应对《宣言》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大宣传力度 ,并且以它为指导完善我国的人权立法和人权司法。应对两个公约则需要 :承认其地位优于国内法 (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 ,接受其实施机制 ,理清两公约与我国人权体制的差异并且采取立法和司法措施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末,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和《关于公民与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两个人权公约保护人权的范围相当广泛。我国《刑法》有关人权保护的规定中,有许多内容与两个人权公约的规定相符合。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刑法》较好地体现了公约保障人权的精神,但仍需从司法和立法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签署了《国际人权宪章》中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我国又是《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一批签字国。就人权的立论逻辑来看 ,我国宪法与国际人权宪章存在着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宪法解释的方法 ,弥补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现行《宪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宪法效力的最高性不能动摇、《公约》的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公约》与《宪法》若干问题的冲突与衡平以及建议在人民法院内增设人权法庭、建立人权保障机制等观点,并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公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批准并加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的实施机制研究日益重要,而国际条约的实施理论和联合国人权保护机制为人权公约的实施提供了法理基础和体制背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实施机制由缔约国报告制度及其结论性意见和一般性评论构成。公约的实施机制具有单一性、逐步性和非对称性的特点。公约实施机制推动了国际人权法的发展,但是只有完善其保留制度、协调实施过程中的法律冲突,才能提高公约实施机制的实效性。同时,国际人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国内转化立法是中国切实履行公约义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世界人权宣言》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确立了隐私权人权规范保护的一般模式,并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得到了落实。通过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解释,《欧洲人权公约》对隐私权的规范保护更为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参照人权文件的保护模式,各成文宪法国家通过释宪、修宪、制宪等分别从隐私权客体内容的角度对隐私权进行规范保护。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各国宪法文本对隐私权客体内容的保护与人权保护的价值相连,具有开放性,满足了当代社会隐私权保护的实际需要,代表了隐私权规范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采用“逐个立法”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公约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浪费了立法资源。在吸取“逐个立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宜在宪法中增设“国际条约之效力”的规定;对于国际人权公约中具有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而言.可以采取直接适用的方式来实施;对于不具有直接适用可能性的国际人权公约规范来说,只能采取“转换模式”将其具体要求体现和渗透在立法中。  相似文献   

9.
劳动权是国际人权公约确定的基本人权之一 ,是我国法律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明确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中劳动权的内涵 ,是保护公民享有这一国际普遍确认的人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称为"政治入世".改革的趋势就是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需要新的突破,我国即将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在人权制度的建设方面,我国已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与国际人权公约相对照,我国人权法律制度的诸多方面还有待改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目前中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构成理论,笔者认识到尊重和保障人权有作为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必要性。为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并将该原则提高到其应有的地位,本文通过审视目前中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构成理论,尝试中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犯罪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宪法修改与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的本质是自由,宪法规定的权利称为基本权利,中国宪法关于权利的立宪模式是基本权利加人权兜底条款。人权进入宪法后使基本权利由封闭静态的体系变为动态开放的体系。历次宪法修改主要与经济人权条款有关。这次修宪使社会经济自由度得到极大扩张。但是,宪法关于人权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发展,建议增加基本人权种类和完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宪法监督难以落实到实处。当前建立司法化的宪法监督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表现在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政治文明的提出、宪法法律属性的彰显和司法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几个方面,应该抓住这样的现实机遇,努力推进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宪法的人权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本文讨论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机制 ,认为宪法通过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和微观上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 ,形成有机的宪法人权保障机制。历史地看 ,宪法对人权的保障突出从宏观上的国家权力控制到微观上的正面规定基本权利的转变。我国宪法与现代宪法有暗合之处 ,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人权法的体系——以理论法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将是“人权”的世纪。与之相适应,人权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亦将变得日益重要。人权法体系至少应包括人权的基本理论、人权的基本分类、人权的保障及国际人权交流等问题。人权分为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从严格意义来讲,集体人权包括一般社会群体权利和民族自由权。人权作为权利也需要实现,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在目前的世界范围内,都通过“法律的人权”来保障人权的实现。使“应有的人权”通过“法律的人权”来达到“实在的人权”。而宪法作为最重要的法律历来就是人权的保障书,人权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宪法。人权保障又是宪法的核心,离开人权保障,宪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宣示人权、保障人权构成了现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功能,人权应当被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而备受推崇。人权作为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它首先是宪法生成的价值追求,并且,人权理念是贯穿宪法(学)基本范畴的核心要素,宪法保障自由、维护秩序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权,宪法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也在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7.
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案件是我国人权法制实践中一个悲剧性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人权保障机制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是法律理念严重滞后、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在人权入宪的背景下透视我国人权法制发展问题,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立足点推进法制转型,特别是推动法律观念革新和人权法制创新,这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意义重大.但"黑砖窑"事件启示我们,"人权"仅仅写入宪法不是宪法修正的目的,其目的应该是保证该条款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文章认为,宪法基本人权保障机制最关键的是三个环节:立法保障是事先保障、实体保障;违宪审查是事后保障、程序保障;社会舆论监督是体制外保障、是整个机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法治社会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做了较为全面地探析 ,认为 :保障人权是现代法的精神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保障人权是法治的价值追求 ,保障人权是市场经济对法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宪法与保障人权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现行宪法在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当前政治、经济、法治条件皆为有利的条件下,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实现我国宪法保障人权价值的三条途径:更新宪法观念;建构宪政立法;健全宪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