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随着目前电视相亲节目火爆荧幕,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备受争议和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世纪佳缘网"中180名会员的基本信息、择偶基本信息以及他们的择偶标准进行分析,目的是了解网络相亲会员的择偶标准所呈现的特征。从研究结果来看,网络相亲会员主要呈现年轻化、未婚且条件较好的群体;对理想对象在所在地、学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均有要求,且与自身条件存在显著性相关。另外,重视择偶过程中的恋爱感觉,要求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包容度和感情独立空间。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未婚青年择偶方式与已婚青年择偶方式存在明显差别。原来的同学是未婚青年择偶中最主要的结识方式,但这种同学关系最终能走进婚姻的不到其比例的一半。同时,尽管自己结识是青年择偶方式的主流,但由他人介绍结识的方式在已婚青年择偶中已占到40%,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已婚青年调查结果的分析还表明,青年的结婚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城乡背景等因素,都与青年择偶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龄女青年的婚配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征婚启事的量化分析 ,发现初婚与再婚择偶的大龄女青年在外貌、性格与人品、家境、学历与职业等择偶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在兴趣爱好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当前北京市民择偶现的基本状况,“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即基于这两次调查的数据完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人们的择偶目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择偶目的不再为了满足家长或家族的意愿,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 ,追求个人的幸福;人们的择偶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到注重经济因素与情感因素综合考量的变迁;人们的择偶方式也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方式转向自主、多元的现代择偶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当前北京市民择偶现的基本状况,“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即基于这两次调查的数据完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人们的择偶目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择偶目的不再为了满足家长或家族的意愿,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 ,追求个人的幸福;人们的择偶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到注重经济因素与情感因素综合考量的变迁;人们的择偶方式也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方式转向自主、多元的现代择偶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针对青岛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择偶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抽样调查有关高校青年教师的婚恋观念、择偶标准、结交异性的方式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他们择偶的诸多因素.研究发现,除了中国传统滞后的婚恋观等是形成青年教师择偶困难的社会原因外,青年教师的性格和婚恋观中的功利思想等也造成他们择偶困难.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摒除功利化的思想;正确估价自己,合理定位爱情理想;理性调整择偶标准,给对方机会也给自己机会;增加情商和个人魅力,积极追求美满的爱情和婚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20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结构化访谈了解大学生和女博士自身对女博士群体特点和择偶问题的看法。结果表明,大学生和女博士都认为女博士具有独立、理性、干练等中性特质;有较多的大学生认为女博士择偶困难,是因为女博士择偶标准较高,但对女博士的访谈发现,女博士对另一半的外在条件并没有因为自身学历而抬高标准,而是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京东城区的打工者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外出打工者在婚恋状况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在择偶途径上,男性主要通过自己认识,女性主要通过老乡介绍;择偶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健康和外貌,女性更注重收入和工作稳定性;在择偶上的家庭影响方面,女性受到家庭的影响较大,而男性受到父母干涉的程度较小。研究还发现,外出打工的女性在婚姻观上存在代际差异,年轻女性的观念更为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更能接受。城市经历对打工者婚恋观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使用互联网的状况对打工者的性观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湖南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3所高校230名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温和但却深刻的变化。她们的婚恋观表现为恋爱态度认真沉稳,择偶标准注重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择偶方式被动含蓄;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追求高品质的婚姻生活,宁缺毋滥;性观念较宽容开放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剩女"问题作为一个现实的新型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要解决"剩女"问题,第一,应摒弃传统婚恋观,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第二,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通力合作,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婚恋平台;第三,"剩女"们应不断解放思想,放宽择偶眼界,降低择偶的物质和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11.
对现行《婚姻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婚姻法》已于 2 0 0 1年 4月 2 8日起施行。婚姻法的修改使我国的婚姻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也是中国立法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但修改后的《婚订法》中增设的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 ,以及对事实婚姻和夫妻财产制的有关规定 ,结合司法实践看仍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2.
婚俗、法治及其路径——以海南黎族婚俗的调查为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应审慎的看待法律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婚俗和法律的关系。婚俗也为人们观察法治提供了新视角,辩明法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客观的东西,具有理性、规定性、公开性、稳定性、特别是唯一性等特点;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理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具有感性、随意性、隐私性、易变性、尤其是多样性等特点.爱情是两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爱情可以超越婚姻,婚姻不能左右爱情.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应该始终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个基本前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婚姻规范.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领域的权利义务包括人身和财产两方面,夫妻双方都享有各自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以保证对方权利的实现。然而现实生活中婚内侵权现象从未淡出过婚姻家庭领域,婚内侵权现象越来越危害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夫妻侵权责任制度具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填补受害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救济功能。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法律都对此有明确规定。借鉴域外国家的相关制度,分析建立夫妻侵权责任制度的理论依据,探讨我国夫妻侵权责任制度构建的根基,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夫妻侵权责任制度服务。  相似文献   

15.
亲权关系是婚姻家庭关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法律中未专设亲权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亲权制度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 ,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夫妻关系的建立是婚姻家庭关系形成的基础.国家积极并行之有效的婚姻创设与调整家庭关系的立法与司法,不仅能提高人们相关的法律意识,明确合法配偶间与其他家庭成员间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和其社会责任,而且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与发展当代婚姻家庭制度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00年敦煌出土的离婚文书多称为“放妻书”。“放妻书”是敦煌地区特有的离婚现象,通过分析这些文书,使我们从一个小的角度透视到敦煌广阔的离婚现象,以期能给大家对这一文化现象一些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山东省8所有代表性的大学3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性别意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其婚恋观的因素比较复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来促成大学生科学婚恋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非婚同居被有些人认为是自主选择其生活方式最便利和利益最大化的两性组合。因此,非婚同居不象婚外同居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那样受到人们较为强烈的道德指责,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看到,在现代文明和谐的社会中,非婚同居不是一种合理的、真诚的两性关系,更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婚姻依然是人类两性结合的基本形式。我国法律对非婚同居的冷遇且不予保护的基本事实,为我们评价或选择两性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法律标准。我们有理由认为,非婚同居不仅是和谐两性关系中的杂音、噪音,更是个人与社会权利冲突、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我们可以对非婚同居行为少一些道德上的指责,但我们更应该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保护婚姻家庭,构筑和谐社会的根基,对法律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幸福的婚姻家庭不是无拘无束的挥舞个性和自由的平台,现代青年在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和传统婚恋文化两种作用力下挣扎纠结。结婚率下降、离婚率升高,同居不婚人群越来越庞大。建立以法律制度为中心,学校教育、行政干预、舆论引导等各方面配合,多手段调控婚姻家庭系统的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将会有助于建立更为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