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仅强调“道德”或只注重“法律”的作用都是片面。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道德与法律又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国家的治理,不可偏废。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且法治也是德治的保障;德治和法治又相互作用,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是德治的理性升华。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治国中的作用,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将“以德治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党的又一项英明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思想,必须深入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二者相结合的内在机制。法律与道德因存在差别而有不可调合之矛盾,同时又因二者之间的联系使矛盾之协调成为可能。法律发展史亦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德治与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手段,都有其独特治理优势,但也存在各自局限,且互为优势和局限,需要在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中促成德治与法治的互补与协调,以二者的最佳配置来确保最优秩序与最高效率。德治与法治的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道德与法律在精神上相互吸收、规范上相互转化、实施上相互促进。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治法治、完善道德体系与法律体系、推进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等措施保障了二者的双向互动,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充分发挥德治与法治这两种调控手段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使之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必须努力做到道德法制化和法律道德化.一方面,要把道德义务按照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义务,赋予道德基本要求以国家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法律要始终以道德信念、道德教化为基础,尽可能使道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法律需要道德支柱,缺少道德防线的法律将直接面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冲击,但道德更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来保障,所以应坚持二者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6.
法律和道德作为同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协调一致性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 ,法治的建立健全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实现。但法治也有自身的局限 ,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津的调节 ,还需要道德的调节。道德调节的利益范围广于法律 ,对人的要求高于法律 ,行为的心理根据优于法律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要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必然性 1.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法律与道德虽属不同的范畴,但他们都在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内容上是相互吸收的。一方面,许多法律规范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要求。例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又如,刑法规定了盗窃罪及其刑事处罚,偷盗行为既为人们所不耻,又违反了国家  相似文献   

8.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相互补充。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道德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在社会生活的规范、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婚姻法》的修改中所表现出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兼容入手,对法律与道德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重新思考,法律不是万能的,理想状态应是法律与道德的兼容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律传统上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论彭灵勇所谓互动,是指同一系统中的若干子系统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互动论是一个系统论上的概念,在此,我将其借来,以描述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的着眼点,即是中国古代的法...  相似文献   

11.
康健 《理论前沿》2001,(24):14-16
文章论述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认为道德对法律具有奠基和补充作用 ,法律离不开对道德的原初依赖。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体现着历史进步的必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否定人治 ,必须实行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社会里,法律和道德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的手段,中国的法治必然是法制与伦理精神的结合。在实行依法治国时代,不仅不能因为强调法律的地位而忽视道德的地位,而且还要善于通过法与道德的互补功能来完成法律向人们的自觉行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法治”和“德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辩证统一的。 “法治”和“德治”的区别主要在于: 其一,二者产生的时间不同。道德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法律则在奴隶社会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法律则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则将继续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其二,实施的方法不同。“法治”的核心是依据法律来实现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它是由国家制定和公民  相似文献   

14.
让法治阳光普照,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法律准绳;让德治清风吹拂,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基石,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法治国家 ,法律居于道德之上 ,法律具有比道德更高的权威。但是 ,正如众人所知 ,道德形成于法律之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一段时期内 ,道德构建了并维持着社会生活的秩序 ,且有效性至今不衰。正是如此 ,法律与道德并非是截然分立的两种社会控制方式 ,两者相互渗透 ,存在一定的重合性。至于道德对法律领域的渗透 ,不仅体现在立法层面 ,在司法层面上亦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司法过程中道德影响的原因、表现及对它的控制 ,对道德因素在司法过程中的影响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形式。除了法律以外,还存在多种社会规范形式,道德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缺少道德基础的法制建设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要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不仅要注意加强法制教育,还要尤为注意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道德立法是我国现阶段法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使道德立法成为可能 ,但两者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的异同使两者既相互适应又要相对保持距离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法律化的滞后性所致 ,所以要加强道德立法建设。加强道德立法并不是弱化道德自律性的作用 ,而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法律保障使外在法律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8.
法律需要道德支柱,缺少道德防线的法律将直接面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冲击,但道德更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来保障,所以应坚持二者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只有把握法治的整体意识才能理解法治的真实意义,而哲学的法理学是把握法治整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法治整体意识的要点是:法律存在是最低限度的法治;法律约束具有普遍性;普遍的法律约束具有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法治的实质就是约束公共权力;倡导合道德性的良法统治;建设私法主治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维护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保障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区别人的道德世界和功利世界。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是法治整体意识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中西法律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中西法律思想家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法与道德都有观点、制度、秩序三个层次,两者区别主要存在于制度层次,而联系主要存在于观点层次。文章对其联系和区别作出一定论述,最后得出法与道德的和谐统一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