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贺麟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学习,尤其是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解读,他提出的"体用合一"的文化体用观、"返本开新"的文化继承发展之法,对文化重要作用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去认识和探析贺麟文化观,对当今中国如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现实性上为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国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西方节日文化中国本土化现象是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西方节日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新鲜、时尚、浪漫的过节方式,特别受青年人喜欢。但是,西方节日来到中国也被赋予了很浓厚的中国元素,它既丰富了我国的节日文化,也给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及消费观念带了不好的影响。对待西方节日文化的中国本土化现象,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正确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内涵,吸取其积极、合理、优秀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文化交往理论为基石,汲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有平等交流、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发挥青年作用等。它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交流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推动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年人格素质王章煌当代青年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升学,不是就业,不是大龄未婚,而是应当怎样做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全方位的文化价值重估和社会结构重组的历史时期,如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吸收中外现代精神的丰富养分,培植跨世纪青年的...  相似文献   

5.
贺麟诉诸儒学复兴提出的“新心学”,由于缺乏哲学的批判创造性思维难以建构既非儒学也非西学的中国式现代哲学:一是通过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修补儒家心学进行儒学创新,是依附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学术拼凑融汇思维,所以不能展开对儒家心、理、仁、道哲学和西方认识论哲学的双重哲学批判改造。二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窄化认知使其看不到中国尊重生命的个体哲学所隐含的现代性内容,故其“新心学”不能揭示儒家心学和西方逻辑理性均难以面对的中国个体生命和文化被儒家伦理异化之问题。三是对中国文化复兴即儒学文化复兴的错位认知,看不到中国文化繁荣时期均是不同文化的对等互动和远古生命神力之创造力的民间张扬,因此以儒家文化复兴带动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实践难免失败。  相似文献   

6.
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辩证法、拿来主义等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文化成果,强调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中外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的今天,邓小平对待资本主义文化成果的科学方法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强势下,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国家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民族精华,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精神道德产生积极影响,需要我们发掘、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精华以及为什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很多,且建树颇丰。然而要想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达到现代转换,仅凭这些还不够,必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换应重点关注义、利、善与幸福的几个问题搞明白,以唤起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避免文化断层,有机地衔接历史和未来,坚持文化自信,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命的基因和密码。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是由中西文明大交流、大碰撞、大交汇向前推动的。中、西方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资源。认识中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差异和现代交汇,是对其开发利用的必要前提。中、西方文化由于产生的历史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中西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开放、借鉴和吸纳,使得中西文化的现代交汇成为必然。文化交流和交汇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