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信任是一种动机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任内涵包括培育民族信任关系、传递民族信任情感和建构民族信任文化;其信任价值表现为建构中华民族身份、增进民族成熟度、变革民族治理结构和提升民族生活质量;其信任策略包括表达尊重行为、关心共同利益、赋予责任态度和对话化解分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形塑的信任文化指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挥着引领作用,其中积极情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诉求表现为获取民族尊严、建构民族信任、增强民族权利、复兴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习俗差异、情感偏见、情感孤独和民族猜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策略要以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互信建构情感关系、以共情增进彼此理解、以身份认同选择增强民族交融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我国多民族社会的整合与制度建构,不仅需要应对制度变迁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来自基层社会的实践推动。本研究立足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建构与探索,聚焦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并存、相互融通、和睦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应从宣传和确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建设的系统观;建立和完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主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以"共同体"思想创新统一战线理论,蕴含着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体意识具有五个构成要素:积极互动、公共空间、关心包容、朋友情感和建构规范;它的早期萌芽表现为:毛泽东的"全民革命共同体"思想、习仲勋的"民族发展共同体"思想和习近平青年时期的"日常生活共同体"思想;新时代其三种发展类型: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共同体意识的统一战线工作策略包括唤起共同身份意识、建构道德联系、关切各方利益、实施开放对话和铸牢信任文化。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统一战线理念思路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才能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基诺族,基诺族人民满怀着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用不懈奋斗实现了跨越发展,从落后的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飞跃成为脱贫摘帽的样本,交出致富奔小康的成功答卷,也书写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6.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党和国家对学术理论界提出的新要求。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基本关系范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对于这“四对关系”,可以从关系内涵、关系认知、关系进程、关系模式和关系协调等五个模块入手搭建总体框架,探索、思考、凝练研究成果。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溯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性身份建构,中华民族的内生性、本土化的理论与话语建构,塑造现代共同体观念的中国方案及其国际比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深入探讨,以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互嵌式社区是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细胞单位。党和政府要求在数智化革命浪潮中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载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基于社区传播治理视角,搭建社区融媒体平台、营造社区传播公共空间、打造社区传播结构有助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实现善治,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面对具体实践中的困难,建议建立一个由基层党组织领导,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社区各平台智慧融合的立体化、开放式、包容性的民族互嵌式社区生态传播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四川藏区的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建构四川藏区藏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心理整合机制是维护四川藏区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其具体措施包括:加快社会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强化基层职能,创建和谐藏区;建构公民身份,树立公民意识;倡导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社区制是由行政力量建构来满足民生需要的重要制度安排,而实践中以共同体理论为指导的社区去行政化改革及社区整体性治理收效甚微,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何以能成为社区建设的关键议题。既有的共同体理论重视情感维度而忽视了居民私利与社区细事,导致理论衍生的整体性治理方案无法回应居民参与的激励机制和权责分配问题。基于案例研究发现,聚合性社区治理模式将社区视为利益共同体,重视发挥居民主体性,将社区治理事务决策管理权交还普通民众,依托精细化的民主协商制度和议事规则,推进多元利益诉求在制度、平台与规则约束下有效聚合,并塑造出社区治理与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可见,聚合性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既有社区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修正和扩展,有助于指引社区治理创新直面社区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信息荟萃     
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白钦先教授提出,在当今时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全人类以及各国家与地区生存发展的具有特殊公共性的基础性资源。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这一资源由全民族共有共享,具有最普遍的广泛性;它是全人类以及各民族国家文化、历史、智慧与技能得以系统继承不断发展,从而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的基础性资源。  相似文献   

11.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大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社区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和谐珠海,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新时代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育以公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家国情怀,尤其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交往不断深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已经构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形成了一个命运交错、相互依存的整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民族政策是国族建构的方法和手段,二者在多民族国家内须臾不可分离。在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通过民族政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国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变为自觉,民族平等理念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建构的核心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当前,在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下,需要不断地对现有民族政策进行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果,它具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融合以及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被全人类所共享两层涵义。文化多元化是指各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是一对辨证统一的范畴,二者之间是并行不悖、互补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天津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对社区民族工作摆位不高,思想认识不充分;资源配备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社区民族服务管理偏行政化,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建议:提高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着力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积极推进工作模式创新;凝聚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合力。  相似文献   

16.
“社区与社会”是社会学的经典议题,其中包含着类型学和进化论两种分析视角,最终也形成了关于社区命运的争议。但是,这个经典议题的理论局限在于其分析是基于一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同时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区与社会”关系的呈现方式和意涵必然有不同表现与可能。在总体性社会解体以后,关于中国情境下的“社区与社会”议题需要强调两个重要问题:思考共同体如何从总体性社会释放的空间中不断被生产出来;从实践社会学立场出发,观察行动者如何处理与权力和市场的复杂关系,如何从这种相互交织而非对立世界中选择性建构自己的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各族同胞的共同家园,相互嵌入式的社区建设有助于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以致亲密无间交往、畅通无阻交流、自然而然交融。互嵌式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单位,既关系各族群众居住场所的融合构建,也关系各族群众内心精神家园的融合构筑。建设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实现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深入探究影响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因素,梳理各方面问题及其根源,可以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宁夏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稳定、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几点思考,以期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社区,通常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其范围可大可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广义上讲,它可以说指整个城市;具体地讲,它一般是指城市中的街道社区或某一居民居住区。进入新世纪的城市社区,已完全迥异于过去巷弄院所,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环境赋予了它崭新的含义。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政治和文化功能。而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的。它蓬勃发…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