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①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他认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不可须臾相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应是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现在我们要特别注重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最广泛的建设事业,没有精神文明,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精  相似文献   

2.
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应当从规律的高度来加以研究。本文试从理论上论述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当中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作用的发展规律与对外开放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政治思想工作,而应当充分体现在服务水平、管理效率、形象氛围等各个方面。因此如何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仁。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积极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了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与之相适应,人类文明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  相似文献   

5.
析精神生产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产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愈益深远。但精神生产具有与物质生产完全不同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观念性、无形性、自主性、自由性、创造性、普遍性、超越性等方面。把握好这些特点对于更好地进行精神生产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制度和精神的复合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引导广大职工更好地发挥主人翁作用。”而职工文化活动又是企业文化的得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实现载体。因此,开展健康有益的职工文化活动,对丰富和发展石油企业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略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保障李青精神文明建设有没有一个效益保障问题?这或许是我们思考不多或者缺乏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我们习惯的认识中,效益及效益保障,是和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讲经济效益,人们习以为常,讲精神效益,似乎就有一些望而却步不敢涉及。...  相似文献   

8.
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六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搞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这三大创建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植根于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自觉实践之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意识和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风貌。很多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丑恶现象,是指风化治安、道德伦落、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违法犯罪活动,主要表现为涉黄,色情、赌博、吸毒等行为。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有其产生、蔓延的背景和条件,某种程度上存在屡禁不止的现象。它对人们的侵蚀和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准确认识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深入思考国情世情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重大决定和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在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就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物质文化需要中物质需要同精神文化需要满足程度上的不协调、社会生产中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发展程度上的不均衡.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强调物质需要,注重物质产品生产的较快发展;对精神文化需要强调得弱一些,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得也慢一点,有时甚至把这一主要矛盾简化为物质消费需求与物质产品生产供给之间的矛盾,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没有得到协调发展,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也没有得到和合满足.  相似文献   

11.
艺术精神的问题是触及到人的本体存在和精神生成的深层次问题。西方艺术精神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文本精神;个体精神;文化精神;天地精神。在人的精神成长史上,人的存在与艺术精神在本体论上连为一体,从而使人获得诗意栖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特别是城市)的物质赡养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城镇的离退休老人。精神赡养问题能否引起家庭、社会的重视,能否得到司法支持,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目前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因而,精神赡养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回归精神家园——托马斯·沃尔夫《他父亲的土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短篇小说《他父亲的土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带领我们在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奋的情感体验中探索人生,寻找心的归宿,最终回归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其民族性,它内在体现着对民族哲学精神的理解和价值。本文探讨了儒、释、道三家社会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书法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里的文物和史料,烈士陵园的丰碑和雕塑,八角楼里的书台和油灯,挑粮小道上的青苔和石级,黄洋界的炮台和战壕,小井烈士墓的青松和碑文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红军的传奇故事,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走进井冈山,才能真切地感悟到“天下第一山”的政治高度;只有走进井冈山,才能真切地领悟到“井冈山精神”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精神生活作了广泛、深刻、全面的阐述.这些阐述对我们认识当前我国精神生活现象,把握精神生活规律,解决人们精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精神生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脱贫不仅要实现物质脱贫,更要注重精神脱贫,以精神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既能够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又能够对脱贫攻坚战进行固本培元。精神贫困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导致的,就贫困人员内部因素而言,需通过“扶志”调动贫困人员脱贫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扶智”工作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脱贫能力,以此切断贫穷的根源;就外部因素而言,需要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并加快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贫困群众脱贫营造积极健康的脱贫氛围。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才能使贫困人民真正实现脱贫,不再返贫。这一举措不仅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全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论人身损害案件中的精神赔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法律对人身损害中精神损害的赔偿原则、赔偿数额标准等缺乏明确规定 ,同社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加害人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人身损害行为 ,在客观上不仅损害了受害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 ,还会导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严重后果。人身损害的精神赔偿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适当限制原则 ;适用对象应当是在人身损害中依法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利的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 ;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标准 ,可以依据经鉴定的伤残等级 ,确定一个限额幅范围 ;赔偿金以多次支付为原则 ,有条件的一次性支付为例外。  相似文献   

19.
清除精神污染的任务是由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邓小平认为这股风"刹住了","这样就可以了"。但是,由于"上面"思想不统一,领导旗帜不鲜明,使事情变得模糊起来。邓小平多次反复坚持"清除精神污染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南京城市文化形成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先秦到六朝是它的奠基期,初步形成了南京城市文化与精神框架;隋唐至两宋是它的深入发展期,出现了独特的诗人政治家群体和商业文化;明清时期,南京作为东南重镇,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城市商业和文艺活动兴盛,古代的南京城市文化逐渐成熟且形成了体系。到了近代,南京城市文化经历了现代转换,完成了从古代农商文明向现代工商文明的转型。由此,南京城市文化形成了自六朝以来的诗意审美文化、日常市井文化和海纳百川的开放性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