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是迅速的,但是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下降。真正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把依靠外需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才能使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作用。利用江苏省1993年-2012年的数据资料,从宏微观角度分析了收入增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者报酬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效应,其促进消费的长期影响明显高于短期影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2.
缺乏科学客观的绿色消费评价指标体系,严重制约了宏观层面绿色消费的量化研究。基于宏观视角,借助两阶段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等方法开展了绿色消费的测度、分解与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构建包含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绿色消费指数指标体系并测度发现:21世纪以来我国绿色消费指数不断上升,三个子系统指数的变化呈现出明显差异。指数分解发现:经济增长是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技术不足和生态环境欠佳制约了中国绿色消费发展。从经济、技术和生态三方面检验影响我国绿色消费的主要因素发现:总效应方面,投资和城市化对绿色消费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由于研发投入成本高,前期创新投入对我国绿色消费发展有负向影响;经济分效应方面,投资和产业结构对绿色消费经济效应有正向促进作用,创新投入和生态修复具有负向作用;技术和生态分效应方面,消费、投资、生态修复对绿色消费技术效应和生态效应有促进作用,创新投入对于技术效应和生态效应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吸引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来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21世纪初期,外资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外资经济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多种因素实现的,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一、产业关联效应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促进了投资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本经济的新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经历了复兴、高速增长、稳定增长、泡沫经济以及“失去的十年”,从2003年开始日本经济逐步走出泡沫经济的阴影,在投资、消费、对外贸易、金融等方面都表现出复苏的态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东亚惟一的发达国家,日本经济的复苏也将对亚洲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因。日本经济的此轮复苏的最大特点是出口和企业设备投资、个人消费同时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向内需推动型复苏,而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成为日本经济良性循环的动力。分析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需的促进。国际上,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5.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对于当前和今后更长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来实现,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导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要实现山东省经济  相似文献   

6.
从最终需求看我国长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即从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个方面,对影响中国当前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中国外向型经济所可能造成的实际影响,指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有限的,有可能通过增加内部需求来消除;其次分析了影响中国内需的主要因素,并着重指出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国内需求的失衡,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发展与壮大,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外需旺盛内需不足,投资旺盛消费不足,政府消费相对偏多而居民消费偏少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居民消费理应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现实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和出口推动。导致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健全,传统消费习惯全,消费环境不佳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和重点。本文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争议出发,力图从理论史和发展阶段角度分析消费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并且提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5-2005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内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都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省消费存在问题原因和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目前,全国经济发展已由供给约束主导变为需求约束主导。对于我省来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目前仍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对我省消费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切实措施扩大消费,对于促进我省在“十一五”期间、未来更长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后期现代化"是借鉴了东亚国家(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而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作为20世纪后半叶第四代资本主义国家,即东亚地区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后一个地区之后,该地区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得以迅猛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东亚国家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即一党执政的开发型权威政府的功能侧重于经济领域。东亚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主义后现代化过程中也得以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使国家迅速得以富强起来。在世界列强强压之下重新站起来的中国,正在开辟21世纪的中国时代,使中国人民真正拥有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希望和蓝图"。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在成为“中国价格”话题中心的同时,不断改善国内产业结构,抵御各方压力,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今后中国应采取适合形势需要的发展战略,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经验要与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和社会组织方式转型这三大经济背景结合才显得深刻,在此过程中,所有制结构也从公有、非公有体系向国有、非国有的所有制结构演变,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非国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个体、私营所代表的民营经济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矛盾突出,积蓄的大量社会张力需要化解。作为我国在公民社会兴起时代的一种民间组织,社团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是维护社会公正,有效解决社会分层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文化领域的多元、多样、多变,使中国意识形态面临“非传统”与“新传统”的悖论.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传统又一次遭遇空前涤荡;另一方面人们日益渴望以传统重建社会生活的基本同一性,30年改革开放也正在形成某种“新传统”.制度意识与意识形态主张之间的不平衡,伦理与道德之间的不平衡,市场经济观念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之间的...  相似文献   

16.
论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作用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市场经济一方面通过促进民主政治基本原则的形成 ,为民主政治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条件和民主政治运行的共同性规则 ,对民主政治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后果 ,破坏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不利于民主政治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对民主政治起着消极破坏作用。中国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 ,产生了对民主政治具有两重性影响的社会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建设民主政治 ,就是应努力发扬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的积极促进作用 ,尽力克服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的消极破坏作用 ,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社会总需求结构、收入分配、人力资本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突破这些经济发展障碍,需要在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机制和公...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干部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革命性集团到现代官僚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原有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使得中国的干部体制呈现了一种新旧体制共存的双重特征,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僚制度。向现代官僚制的进一步转型有赖于市场经济的进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范畴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性范畴,它们不是专属于某一特定理论形态而是统摄理论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贯穿于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始终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范畴并不直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特定思想文本中表现出来,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表现为十对对偶性范畴,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公平与效率,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改革、发展与稳定,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在全国的普遍建立,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权利实现程度上的差异,促使少数民族产生获得发展机会均等、实现共同进步的愿望,进而提出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要求。本文以发展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界定了民族发展权的涵义、定位了民族发展权的性质、并分析了实现民族发展权所面临的障碍性因素。最后,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与宣传等层面,试图运用法律制度的手段对民族发展权予以全方位地保障,以促使民族发展权尽快实现,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最终使各民族走上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