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底层黑人街头文化,是美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嘻哈文化作为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隔离、表达黑人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和自我认同的载体,对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黑人青年在语言、心理、行为上无不受到嘻哈文化的影响,成为嘻哈文化影响下具有独特语言、身份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美国青年族群。  相似文献   

2.
"暖男"现象说明了当代青年对爱的理解较之以前有所突破,表达了当代青年内在的心理诉求,更反映了时代的重要变迁。对"暖男"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考察,并着重从哲学上进行审视,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的婚恋观正随着社会的变迁悄然嬗变,青年在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已明显增强,但婚恋的不稳定性、商品化、忽视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在悄然增长。探索如何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重构家庭伦理文化,是当前青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休闲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作为当代社会的主体之一,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休闲文化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的文化态势及心理状况,渐渐为人们所关注.青年群体的休闲文化结构状况可从其休闲的文化层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来研究.休闲对青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但青年群体的休闲活动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我们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5.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探究和把握“屌丝”现象的成因,是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屌丝”的流行与过度泛化折射出青年传统观念的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对自身状况的自嘲等心态,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青年流行语是青年群体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青年流行语是产生并流行于上海地区青年中的口头时髦语。它是青年彼此间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也是相互间理解及心理认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在青年社会化进程中角色的习得、体验和塑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上海青年流行语直接迅速地反映着上海青年群体文化、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同时也生动明快地折射出上海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迁轨迹。 上海青年流行语的产生始于二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青年群体进行现代社会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强烈、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群体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群体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群体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如今,青年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青年的生活方式和青年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西方社会,各种由青年人领导与参与的"青年反叛"思潮对社会历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这种青春风潮急剧转向一种消费性的文化行为。虽然青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并没有为青年提供应有的社会认同与文化空间。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亚文化"、高雅的文化与流行文化相互杂糅,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食粮。尤其流行文化抓住青少年特有的文化需求和渴望自我个性的身份表达,成就了当代中国社会娱乐文化的泛青春化品性。  相似文献   

9.
对网络虚拟偶像的疯狂追逐已然成为当代青年人乐此不疲的行为之一,在现象发生背后必然存在复杂的社会关联。以本土创作的二次元唱见"洛天依"为例,网络虚拟偶像粉丝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是青年人消费文化的符号嬗变、青年自我寻求社会认可的颠覆映射及青年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成分。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关于青年的良性引导、主动探索与积极丰富青年精神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的习惯,最终能够达到引导虚拟偶像粉丝现象的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年"丧文化"颇为流行,已成为多元亚文化图景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青年群体用"丧"言"丧"图等多种形式表达消极颓废的风格。青年网民热衷用"丧文化"来宣泄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抵抗和反叛主流价值,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真正的困境,也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沮丧。反思青年"丧文化"现象流行的根源,提出我们要关注青年群体的合理需求,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自我,逐渐消解"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青年的政治心理处于浮躁状态,政治行为趋于活跃,且由于中国的政治环境,青年的政治行为更多表现在网络行为的活跃。由此,与之对应的国家和地方青年政策相继出台,但青年政策所带来的具体效应是否积极仍需检验,且这种检验的过程往往滞后于国家政治诉求。研究发现:青年政治心理严重影响政治行为,青年政治行为催生青年政策发布,但青年政策对青年政治心理产生负面作用,并未促使青年政治行为理性化。同时,自上而下的青年政策存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传达异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文化体系的倾向、理解、认可及实践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学术界就文化认同问题大体有原生论和建构论两大观点,而建构论主张想象和群体记忆是由社会或政权所人为建构的。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台湾当局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给台湾青年建构了错误的认同取向,其经年累月的影响和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导致了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迷茫。近年来,随着惠及台胞"31条措施"深入落实,两岸经济社会不断融合发展,由祖国大陆主导台湾青年文化认同重建工作变得可能、可行。在探索实践路径上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大陆高校教育阵地、借助大陆各地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和青年台胞朋友圈等方式,重新建构台湾青年的中国历史记忆和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强化五四运动研究是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题中之意。五四时期青年群体"出场",充当了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生力军"角色。浙江青年作为五四运动中涌现的先进地方青年群体,积极应援北京青年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构想中国革命出路、创设进步团体组织,塑造了"勇立潮头"的青年群像。与此同时,浙江青年之于青年运动的认知层次、行为动机、实践场域及价值旨趣呈现历时性的嬗变与提升。从发生机制论,该时期浙江青年以先进样态"在场",根植于近代浙江发达的物质与文化之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亦蕴涵着青年主体的内源性动力。以史为鉴,五四时期浙江青年的先进性,或可从价值认同、政党认同和自我认同维度,启迪新时代青年践行奋斗使命。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较为丰富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他们的价值观蕴纳着独特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化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价值观发展的缩影和折射.关乎到国家、民族、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因而,如何认识和探究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值得我们每个公民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的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总体上是积极主动、理性客观的,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具有较为强烈的文化创新自觉和自信,对于青年文化创新的动力、途径等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信心。与此同时,不同青年群体之间在文化创新认知与意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进一步激发青年文化创新的热情,提高青年文化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观念冲突与当代青年道德观念嬗变及引导李山赓文化观念,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市场经济刚刚发展的中国,正在发生激烈的文化观念碰撞。究其具体表现和焦点,就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观念的冲突。当代中国青年道德观念的活跃,正是中外文化观念、道德观念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民族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当今时代背景下,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红色文化的"极左"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红色文化对当代青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青年群体心理特点出发,理清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合理界定红色活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新型媒体技术手段,深入挖掘民族精神的世界价值,开展和巩固红色文化培育当代青年民族精神的教育效果,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8.
英格尔哈特提出"后物质主义"用以形容进入后现代化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伦理素养,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所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伦理行为更为偏向于结合了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混合主义价值观和伦理取向。而对于此类现象,应从提高青年群体的"人道主义"素养、规范网络虚拟环境和提升青年个人能力的角度改善青年人的伦理素养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中国青年出现了一些之前少有的宗教心理现象,如皈依、祈祷、信仰治疗和入迷等。这些宗教心理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当代中国青年特有的一些宗教心理,诸如青年群体的需要心理、认知心理、兴趣心理、群体心理和逃避心理。  相似文献   

20.
青年民粹主义的涌现是当代西方民粹主义的显著特征。当代西方青年民粹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政党与社会关系的畸变,即政党的社会代表性断裂、社会回应性错位、社会整合性降低、社会合法性流失、社会沟通性失灵、社会流动性失能、社会引领性弱化。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不畅,引发青年利益表达激进化、身份认同焦虑化、价值判断简单化、政党认同低迷化、政治参与叛逆化、政治情感负面化与未来前途迷茫化,从而推动了青年思想与行为的民粹化。当代西方青年民粹主义的兴起,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重要启示:密切关注青年利益诉求;批判引导青年思想认知;综合提升青年社会获得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