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呈多发趋势,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仲裁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是,由于《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都比较原则,各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中存在机构设置不统一、工作程序不规范、裁决执行不及时等问题,以至于造成许多土地承包纠纷得不到合理及时的解决。面对日益复杂的土地纠纷,我国目前仍没有制定出一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的单项法律,使大量的农业承包纠纷不得不采取诉讼程序,增加了纠纷的解决难度。因此,为了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合法权益,以低成本、高效率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解决机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于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和城乡二元化社会管理方式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城中村的村民既生活在城市的街道中,又遵循着乡村的生活法则。二者统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又蕴藏着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引起城中村治安纠纷的纷扰与多发。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城中村治安纠纷具有高发性、突发性与群发性的特点,治安纠纷解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当是化解矛盾,而不是制造斗争。通过促进治安纠纷的合意解决,以实现城中村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这应成为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在于交往,交往产生纠纷。一定的纠纷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同样的纠纷在溢出一定的地域边界之后,于解决的逻辑便有所不同。这其中的缘由在于纠纷之解决终究是一种权威的认同,特定的权威模型于固定的地域文化多有依赖。仅仅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纠纷及其解决并不总是有效。作为一种更加广泛的权威系统,法律及其规则在主要依赖规则交往的工商业社会中更能获得认同;而在非工商业社会,法律并不总是能获得认同,社会之交往更倚重嵌入共同文化中群体情感及惯习。是故,通过法律的解决需要充足考量个殊不同的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4.
从权威客体角度看,纠纷解决依靠的是权威施与的影响力。近年来警察出于对乡村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民间纠纷解决工作,此现象建构在权威客体对警察权威的有效性预期之上,既体现警察作为公共资源的易获取性,也是权威客体对警察权威合法性产生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本质上发展于警民实践活动的利益共同体中,应通过对乡村社会警民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强化民众对警察权威的认同,借此重塑警察权威,提高基层警队的纠纷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5.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就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化解、消除社会矛盾纠纷,使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法定义务得到履行,使法律秩序的尊严和权威得以维护的一种机制。北川县自2004年以来,以依法治理乡村、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为工作出发点,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整合基层法治资源,组建乡镇法律事务中心,设立村法制工作室等改革活动,构建起一个上下联动、多层次、高效率的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机制新模式。北川模式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实践与发展,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村落纠纷的发生对村落内部秩序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坝村的纠纷及其解决过程,发现内部秩序的主体——家族——及其家族关系随之发生变化,附随着纠纷利益而相应发生分裂,关系及其伦理的位阶要低于利益的诉求,利益与地理空间契合,从而随纠纷一并形成地理上的共生利益集团。但由于伦理关系的本质无法质变,纠纷之后的秩序仍然要回复到原本的伦理秩序上,因此,时间和机会又拉回到纠纷前的自然状态。这便形成了关于他们的意义和集体的表象世界,展示的这种秩序我们称之为"钟摆型秩序"。  相似文献   

7.
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拓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村庄公共空间得以维持离不开四个要件:公共场所、公共权威、公共活动与事件、公共资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的市场经济因素和导致乡村组织权威不断衰弱的农村政策使得公共空间不断萎缩,这个过程也是村庄日益陌生化,亲密社群、村庄共同体不断解体的过程。公共空间萎缩会导致的集体记忆衰退,引发农村社会的价值危机、伦理危机和治理危机。当前必须增加国家常规力量对农村的渗透,通过它们来鼓励扶持农民自组织,由此拓展社会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经济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政治上推行村民自治,使乡村经济和基层民主获得跨越式发展,但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巨大动力释放完之后,未被打破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土地制度日趋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和村民自治的桎梏,造成了村庄治理、农村发展的内卷化。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乡村民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出台允许土地流转和发展村民自治的政策。笔者试图以土地流转的视角,通过对山西省N村实地土地流转的情况和村民委员会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分析,来阐述土地流转给村民自治正常运转和权威的建立带来契机和挑战,为村庄治理者如何实施土地流转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的问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中国法治建设遭遇的最大困难也在农村.现代城市社会维持秩序的规范是法律,而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在很多方面,起作用的是礼.在众多纠纷解决方式之中,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正是符合乡村社会解决纠纷要求的理想方式之一.中国法制要摆脱在乡土社会的尴尬境地,提供在乡村中适时对路的法律产品,凸显诉讼功能,加强法治,解决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就必须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德古在历史上是重要的世俗权威,是彝族习惯法最主要的传承者,彝区的绝大多数纠纷和矛盾都由德古依据彝族习惯法解决,德古是彝区最重要的稳定力量。现代社会,彝区纠纷解决的权威出现了多元化,与国家权力有关联的乡村政治精英、乡村派出所、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等都涉足纠纷解决,纠纷解决不再是德古的专利。彝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德古与国家权力没有关联,再加上其知识固有的局限性,解决纠纷的数量显著减少,解决纠纷的种类明显变窄,使得传统德古的纠纷解决权威式微。  相似文献   

11.
有限空间理论是根据系列性案件的犯罪主体跨区域、大范围、跳跃式作案的特点,以案件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预测犯罪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地点,进行预警和围追堵截,最终将犯罪人抓获归案的理论。有限空间理论是建立在信息源、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系列性案件侦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空间     
空间的法律意义与法律的空间属性,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主题:不同的空间范围与不同的法律形态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把空间范围划分为四个层次:社区、地区、国家、世界,那么,它们分别对应于四种不同类型的法律:风俗习惯法、地区性立法、国家制定法、世界共同法,由此,形成了法律的四元结构。  相似文献   

13.
各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搜查对象的规定大都限于对人身或住处等场所,对搜查概念的理解传统上也仅限于是对现实空间的搜索和检查。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隐私与其身体或住处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之后,对网络等虚拟空间的搜查成为现实。搜查对象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事实变化引起了规则的变化,拓展了搜查概念的外延,也让我们看见了在不同的年代人们主张的权利和权利载体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国际机制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关注对象。空间是国际机制权力集中运行并发挥效果的最佳场所,通过国际机制的空间化运作,制造了国际机制的"参与者"与"旁观者",以及国际机制的"核心参与者"与"非核心参与者"这两种重要的社会类属,并使之与特定的国际社会位阶相对应。研究国际机制与国际社会的秩序、冲突之间的关系,使得在全球化时代对国际机制重新进行思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刑罚阶梯的内在逻辑决定了罚金刑的裁量空间应当以判决时犯罪人的现有财产为限。法官不仅应当根据犯罪情节确定罚金数额,还应参酌判决时犯罪人的财产状况,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空判”,维护法律的威严,厘清财产刑刑罚阶梯的内在关系,又有助于未成年人罚金刑的适用和随时追缴等制度的完善,维护财产刑刑罚体系的自洽。  相似文献   

16.
民间警察主要负责微观“小治安”。其职业空间包括:以单位和区域治安承包为主要业务的治安服务,以特定物品人员和大型商贸活动为对象的专项安全服务,以及以纠纷事件为客体的调查证明服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科学研究不断综合,超越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倾向。在这种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各学科在某些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物理场、时空观、力学运动等领域的思想、方法都适用于经济学。马克思首先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用了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对于经济科学本身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论空间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世界各国对土地的利用从地表向地下和地上空间延伸.空间权制度得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空间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我国《物权法》第136条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立体空间上分别设立,这是我国关于空间权的突破性规定.  相似文献   

19.
犯罪活动向虚拟空间延伸必然要求阵地控制工作的扩展。虚拟空间开展阵地控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虚拟空间具有开放性、数字模拟性和时空压缩性等特点。虚拟空间阵地控制工作的措施,以技术手段为主,秘密力量为辅。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公民的计算机虚拟、无形私人空间的权利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现行宪法关于公民的私域自治权仅限于有形的私域--住宅,却没有涉及无形的私域--网络等.宪法理论应明确公民私域自治权,公民的私域自治权包括住宅、通讯(信)等有形空间的私域自治权也包括网络等无形空间的私域自治权.要完善公民的私域自治权首先要扩大宪法私域自治权范围,其次建立开放、发展形态的基本权利立法技术模式并明确界定私域自治的法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