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这种新的交往方式的出现,在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合理的网络交往的伦理原则,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在减少问题出现的同时,也有助于交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管理离不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而管理活动要在这两种主体的交往过程中完成,交往是管理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管理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当前,对交往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交往理论作为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常见理论,在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学者将交往理论应用到其它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查阅了近十年的资料,对交往理论进行了梳理,希望对其它研究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现代交往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普遍化、系统化、社会化的交往关系体系。在现代交往中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走向统一,在现代生产力、交换关系、占有关系的协调统一中,在现代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过程中的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复合效应的存在,交往活动的负面效应日趋明显,南北问题有所加重,人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交往与社会是有关联的。研究交往与社会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社会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它直接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之中。从而揭示出交往范畴的客观性、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是在传统的实践观中,人们对实践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主体间的交往实践,而把实践看成是单一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在我国随着对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初步深入,交往实践开始引起了哲学界的注意,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交往实践也为人们看待、分析网络空间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基于对交往合理化的追求。然而,马克思理论中已经蕴涵着基于交往的唯物史观,认为交往与生产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但交往与生产相比,生产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交往呈现出交往方式多样化、交往范围全球化、交往动机复杂化三个新特点,这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生与发展的现实背景,并对人们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偏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偏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四个主要问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的方法论,正凸显其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运用这种方法论,在社会交往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将社会交往理念和规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将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内涵,将社会交往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社会交往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8.
论交往的实践本性和主体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互为前提 ,互相依存。一方面 ,交往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与存在 ;另一方面 ,交往又是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交融是人类确立和发展自身主体性的重要前提 ,也是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交往、实践和主体性的统一中探讨交往的合理化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重视媒介交往及其研究方法问题。一要多角度认识“媒介”的概念。二要多层面梳理媒介与中介、条件的关系。三要多维度探析媒介交往的结构。四要多点面发掘媒介交往的内涵。发达的媒介交往是持续劳作创造的交往,是构建合作信任的交往,是建立价值共识的交往,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交往,是消除物质文化匮乏的交往,是促进现实的人走向全面发展的交往。  相似文献   

10.
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属于“亚道德”范畴。它源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体系,又有别于现实道德。在网络社会,人们的交往在虚拟的状态中进行,行为主体有了摆脱现实社会道德约束的条件,从而使传统道德在网络社会的作用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网络生活中,有悖传统道德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在高校中,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因此,关注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环节。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任务。网络社会广阔的视野和自由思维的空间,为大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高校生活中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存在个别严重的冲突;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交往环境、教育管理方式的原因,也有教育主体方面的原因;为此,既要创造师生交往的公平环境,拓展师生交往关系的领域和方式,又要引导高校交往主体以合理的方式实现交往。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从而人们获取财富的手段表现为对信息的创造、占有、处理和分配上。网络文化也是虚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给实体经济甚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在人们的交往方式上,网络使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平等关系,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尊卑、贫富贵贱的交往模式,这便进一步对传统的金字塔政治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平等对话、独立、自由、开放的新模式出现,进而,网络文化对传统道德的冲击也是很大的。在文化消费模式上,网络文化把工业和文化连接在一起,消解了传统的经典文化。然而,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的一系列影响不总是积极的,还有其消极甚至恶劣的一面,这要求我们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扬弃其有利和不利因素,超越网络文化的现状,使网络文化朝着网络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网络交往的主力军。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概念及特征、网络交往动机的概念及结构、网络交往动机的测量工具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发现,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量性研究薄弱、概念和维度结构界定混乱、正规测量工具缺乏等。为更好地研究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动机,今后应注重加强上述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交往存在低活跃度朋辈交往,开放真诚与慎重功利的交友心态呈两极分化等特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中以情感性需要为主要驱动力。为此,学校应通过发挥建设性介入、增加异质交往、建立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等举措,对当前多校区大学生群体中的朋辈交往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的弊端和人的发展问题愈加凸显,哈贝马斯在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交往理性。他认为,交往理性能够对抗工具理性的扩张,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进而构建交往理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试图超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进而达至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人的发展由畸形、片面到自由、全面的过程,是一条预设的关于人的发展的大同之路。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但长期以来,传统理论范式视其为形成生产关系概念的过渡性范畴,遮蔽了交往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文本为依据,研究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机制作用,揭示了交往对人类社会变革的动力作用,从而揭示出交往范畴的客观性、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将交往中的行为主体——人作为考察焦点,提出不同交往阶段中的三大社会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三形态”理论对各形态中行为主体的不同特点的类析,对我国现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全球化是世界性普遍交往发展的客观趋势 交往是社会的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最普遍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交往范畴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把交往和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作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交往和生产是同一的,没有生产、交往,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交往、生产活动形式的日益拓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变革的基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存在者,人始终处在种种交往关系之中,其个体诚信的确立和有效,决离不开大众即公共诚信及其机制的形成。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始终在逐利和诚信之间寻找契合点,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与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顾珊珊 《工会论坛》2010,16(4):154-156
关于理性的论述,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韦伯,都有精彩的阐释,在当代,更有哈贝马斯的创新与突破。“合理性“这一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从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哈贝马斯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深人的哲学反思,并做出了理论回应。由于理性是现代性的哲学基础,因此哈贝马斯把着眼点放到对传统理性的批判和改造上。现代法律只有建立在主体互动的交往理性的基础上才具有正当性,或者具体说,法律的正当性来自民主的立法程序,民主的立法的社会基础是交往理性在公共领域的发扬。而法律本身的正当性问题则不容含糊。法律的正当性不仅事关国家的立法、行政,也事关具体的司法实践?由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我们还能看到诉讼纠纷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