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后现代生态社群对绿色生存环境的诉求成为主体和引导理念的今天,建成生态社会,培育具有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意识、文明生态意识的致力于生态文明之建设的现代公民的养成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动力.而耻感文化作为我国德育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内核和思想精华,在利用道德的力量育成生态公民的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活跃主体之一,培育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则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逻辑上看,新时代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从实践逻辑上看,立足于法治信仰与道德自觉的网络公民参与是新时代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实践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3.
扩大公民参与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且我国已具备扩大公民参与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我国当前公民参与存在诸多问题,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公开立法,构建公民主体文化,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健全监督机制等措施来解决,建立和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扩大公民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国新的时代课题。公众参与特别是青年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现阶段,我国青年公民意识呈现理性与偏激共存、热情与冷漠共生的现象.不利于青年自觉、理性参与。提升青年公民意识是事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程之一。基于此.青年公民意识培育应以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基本内涵,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互联网等载体,以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5.
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转变公民不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程度,帮助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规范日常生态行为和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意识,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厘清公民生态意识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教育实效性为目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探讨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活化的内涵及脱离生活化的教育现状,明确公民生态意识生活化的实现路径,是新时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任务,也是切实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助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动力、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公民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在增强。而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生态治理已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完成与推进,政府、社会和公民的治理共同体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沟通、对话与合作。当前,公民有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定障碍,如制度供给的缺乏、参与平台不够丰富、理想化共识缺失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参与主体条件以及培养社会自治生态文化等途径,可有效提升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公共问题是社会综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大众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社会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社会关系失调和生态失衡。要想破解公共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很难显现出较为理想的效果。基于此,引入协商民主治理机制,不失为可行之策。协商民主契合了公共问题内在特征的召唤,在公共问题治理过程中发挥着提升决策的合法性、建立坚实的社会信任基础、强化参与主体的公共责任、培育公民精神等独特的优势。只有努力提高政府的自觉意识、强化公民个人的参与意识、增强社会主体的互动意识,不断完善协商民主机制,使多元社会主体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各司其职,才能真正达到公共问题的善治状态,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民治理参与意味着公民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姿态和主体地位,表明公民以主动、能动的力量,达成自主的、创造性的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治理参与的特征表现为独立参与而非依附参与,自主参与而非受控参与,能动参与而非受动参与。培育主体性的治理参与,要从呵护内生性参与意识着手,立足于拓展多元化的参与空间,保障公民主体自主参与及主体间的联合参与,构筑自下而上、由微观至宏观的自治型参与体系,并为此形成旨在保障公民主体参与的制度配套。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公民的利益诉求、政治态度始终是党和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既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其政治参与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如何回应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以避免参与危机,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参与意识、主体范围、参与内容等方面都较以前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参与不平衡、非制度化参与、政治效能感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健全参与制度体系、拓宽参与渠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影响着公民环境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主观上要求环境价值观念的转型,公民的环境价值观念转变在于公民良好环境意识的不断形成,其形成受环境主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吸收、继承优秀的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了解环境意识的价值,从多种途径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虽然近年我国出现了很多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例子,但是由于政府体制、公民参与意识和公民素质不高以及政府和公民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停留在有限参与阶段。解决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相应地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而且需要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以保持评估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13.
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和执政文明建设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执政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理应建立在公民有序、有效、有利的政治参与基础上,这样的政治生态,恰恰是文明执政和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尺。执政文明建设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应从意识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实践等方面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组织基础薄弱的制约,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面临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困境,因此应从积极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疏通多元公民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强化公民主体意识入手,着力优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度。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场景与当代中国公民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的发展外源性力量来自于现代性场景的特殊效应,即共时性挤压。在共时性挤压背景下,当前中国公民成长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教育的提供两个方面。对公民意识的觉醒来说,一则公民主体意识增强而又有所不足,一则公民诉求意识凸显而又不乏缺憾,这意味着公民意识的养成还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助,这就是公民教育问题。在当前,国家既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又要立足公民资格、公民认同以及公民能力三个基本主题,展开公民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其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觉悟的程度,公民意识应包括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四个方面。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从高职学生情感、思维和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并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意识教育、生态教育、道德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仅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特征,同时有利于增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民主体意识孱弱、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不够健全、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相对单一等是影响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9.
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公众参与可以矫正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生态意识不高,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环保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等。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既需要公众公共精神的养成和参与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需要环保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0.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与行为关系理论,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在学理上有着密切联系:公民意识各要素整体作用于政治参与,或驱动、或规范、或调整政治参与行为过程,表现出平衡与失衡两种结构特征;正向的政治参与积极作用于公民意识,负向的政治参与消极作用于公民意识。要通过培育公民成熟的公民意识,支持公民自主理性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促进双方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