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我国多民族社会的整合与制度建构,不仅需要应对制度变迁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来自基层社会的实践推动。本研究立足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建构与探索,聚焦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并存、相互融通、和睦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应从宣传和确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建设的系统观;建立和完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城市社区主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2.
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民族工作特别是城市民族工作新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在构建民族嵌入式社区时要遵循"树立中华民族理念、坚持尊重差别但不强化特殊、坚持因地制宜、因族制宜"的原则,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推动建立民族嵌入式社区,做好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3.
所谓城市民族工作的"嵌入式治理"模式,是指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指导,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以法治为基础,破解民族相对聚居造成的社会区隔和发展不平衡,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就业、就学、居住、社会交往等,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的民族工作战略。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在新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昌乐园社区作为嵌入式社区的试点,开展的一系列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探讨昌乐园社区嵌入式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建设模式,提出必须统筹规划、勇于创新、刚柔并济、注重实效,逐步实现各民族相互嵌入、美美与共的社会环境,夯实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各族同胞的共同家园,相互嵌入式的社区建设有助于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以致亲密无间交往、畅通无阻交流、自然而然交融。互嵌式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单位,既关系各族群众居住场所的融合构建,也关系各族群众内心精神家园的融合构筑。建设互嵌式社区是推动实现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深入探究影响互嵌型社区建设的因素,梳理各方面问题及其根源,可以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疆各民族分区聚居集中程度很高,相互嵌入不足,这是导致新疆社会稳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应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建设,同时也要转变对口援疆模式,引导更多新疆各民族群众到内地就业居住,融入当地社会,形成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
一切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深深注入每个民族成员的血管和毛孔中。因此,各民族文化之间包含相互冲突的因素。但一切优秀文化又具有国际性,深刻反映出人类的本性,创造进步的生活方式。在国际文化的传播中,优秀文化被各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是通过文化选择机制实现的。多种优秀文化在传播中碰撞,使其精华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8.
推动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社会基础与制度保障作为支撑。围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核心问题,结合成熟的西方群际接触理论,尝试从城市民族工作的时代背景、现实困境及政策建议三方面进行探讨。立足于实践过程,建立改善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的机制,以期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长期的战略方向选择和近期目标导向及其实现路径,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试图在民族统战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作者最近所做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对获得三项世界遗产荣誉的丽江市当前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事例进行了基于诸多个案的实证论述。文章结合丽江拥有的典型的不同民族聚居杂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历史,着重对当前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以及永胜县的民族“三交”状况进行了分析论述,得出了如下结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当代新形势下各民族“三交”的重要因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推动了当代各民族更坚定的国家认同和铸牢共同体的意识;改革开放促进了各民族更多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文章还分析了当前丽江市各民族“三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特点。文章认为,应多从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古籍、文学艺术)的相互交流交融中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多有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来实证地探讨如何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增强中华民族意识 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的历史发展,各民族之间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点不断扩大,相互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中。本文就新形势下各民族如何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实现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为题,与有志于此的同仁一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社区越来越成为当代国家的基层社会组织。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是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基本场域,同时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形成与维系更有着与单一民族社区完全不同的特点,其民族认同、调试族际关系等特点使之成为民族关系的传感器。模式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是对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内容。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途径。通过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区适宜模式,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进而促进国家层面民族关系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关系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我国各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调整好各个民族的关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调整民族关系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法律。  相似文献   

13.
民族关系是新疆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关系到新疆未来的发展,"民汉合宿"是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途径,是各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在政府和高校的一致努力下,"民汉合宿"显著地提高了民汉大学生对民族认同的正确认识。今后应继续加以引导和协调,辅以具有新疆高校特色的校园主流文化和宿舍文化,为民族团结、民族认同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和各具特质,在以儒家文化为传统的中华文化底蕴之中,"仁""和"的内层意蕴是一种坚实的根基,但其它民族自身的文化艺术审美特色又有着明显的异质存在。在民族音乐中,各民族的情况不尽相同,在侗族社会里,音乐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与约束机制,多声部的多声歌唱形式本身就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当代凝聚中华民族,动员、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体现在社会主义运动之中,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发展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爱国主义所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社会的解放与进步要靠社会主义来保证,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经济生活领域,也涉及社会文化哲学领域,但文化哲学领域与经济领域不同,并不形成文化哲学的全球化。相反,文化哲学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特殊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组织和发展人类生命活动的方式,却因各民族相异这一特征所决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哲学的多样性。但是,多样性的各民族文化哲学却又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相互对话、沟通和借鉴。东西方哲学虽然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但都不可能孤守一隅、自外于世界潮流。这就意味着,东西方哲学只能在全球化大趋势中相互…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使城市的多民族性呈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及传统相互碰撞、融合,城市民族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了解城市民族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和制定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团场基层民主建设是兵团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在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团场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也面临诸多的困难与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渐进完善团场管理体制,加强团场民主制度建设,抓好团场经济建设,重视团场民主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与思想文化的融合,日益引发着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变革。过去由于地域、交通和媒介的限制,传统思想文化只能在相对隔绝的环境生长繁衍,其更新嬗变是十分缓慢的。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思想文化的大交流大汇合,各种不同形态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汇、相互促进,强化了内在发展动力,促进了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网络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适应新特点,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 ,城市愈发呈现出多民族性 ,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及传统的相互碰撞、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因此 ,了解城市民族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和制定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