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它贯穿于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履职工作全过程中。凝聚共识与人民政协"三大职能"互相联系、互联促进,合力共筑了人民政协协商议政的主要职能。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更好的落实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中,就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手段为传播共识延伸工作"手臂",着力提升政协"两支队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各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应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党派提案作用;突出政协委员个人作用和特长,提高社情民意实效;一靠选题,二靠专题议政会,提升调研报告质量,从而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职的主体,人民政协制度、机构和体系在实际运行中的作用和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协委员的协商议政效能。本研究通过对自贡市的实地调研和分析认为,提升政协委员协商议政效能,环境营造是前提,政协委员是主体,平台载体是关键,制度机制是保障。通过正确导向、激活主体、突出关键、加强保障这四个方面,重点改善、着力提升政协委员协商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我国的政治生态。互联网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融合发展,有利于扩大协商的网络民意基础,创新协商的形式,增强协商的实效。人民政协网络协商推进过程中存在政协组织的网络平台建设有待优化,政协委员的互联网参与思维不强,网络协商能力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网络协商的建议: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网络平台和渠道,提升协商民主效率;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网络协商能力;加强网络技术支撑,提升协商民主效能;打造协商民主智库,创新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党派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需要在建立完善政治协商的制度和机制,积极为民主党派知情、议政搭建平台,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升民主党派议政建言能力等方面不断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就确立了群众观点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观点,依靠群众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方法。人民政协为人民,在实际工作中,人民政协必须做到“参政为公、议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就确立了群众观点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观点,依靠群众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方法.人民政协为人民,在实际工作中,人民政协必须做到"参政为公、议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协是专门的协商机构,协商议政是它的主要目标任务。人民政协协商议政能力的实质是各级政协组织在各种协商议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建言献策能力,它分为三个层次:人民政协对外的整体的献策能力、各级政协机关在组织委员协商议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组织能力和政协委员的个体建言献策能力。人民政协的协商议政能力实质上是我国协商民主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体现,是党和国家吸取民意水平的体现,是我国公众政治参与水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讲,政党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政党本身的本领和能量的提升;但在中国特定的政治格局中,参政党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制度所提供的平台和空间。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我国参政党展示能力的重要平台,而人民政协的发展对参政党能力建设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是政协协商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推动协商民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开放的眼光、有力的措施,特别是要通过强化思想认识、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系统联动、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举措,努力推进人民政协的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持续深入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创新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已经不适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正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的一些主要成果,如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公民素质提高、社会动员等,往往加重了政治体系的负荷,从而促进政治发展.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然而,随着政治发展研究的深入,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在当代政治学中有了区分,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两者在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政治发展注重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制度化",而政治现代化则注重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即民主化".当然,政治发展最终是以民主为目标,但在改革的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是注重制度建构的强化.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殊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7页.)保持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体系自身存在和运作的需要,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小平同志曾提出稳定压倒一切,但同时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辩证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政治录用是政治系统为了填充体系中的政治角色对社会成员或组织进行的选择与诱导。它主要包括两种政治角色的录用,一种是公民角色的录用;一种是精英角色的录用。政治录用的标准在形式上分为政治标准与专业标准两个类型,二者相互矛盾又缺一不可。对于国家政权来说,政治录用具有保持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社会价值导向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的功能,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延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不仅有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而且有政治需要;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高质量的满足。本文认为应走出讳言人民群众政治需要的误区,认真关注和研究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因为政治文明源于政治需要,谈论政治文明而对政治需要绝口不提,无异于缘木求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5.
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和谐是政治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和谐,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扣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政治和谐是指政治关系的和谐,是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或秩序。从政党制度的角度来看,要使一个国家达至政治和谐的状态,必须要有和谐的政党关系、和谐的政治参与、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政治的制度化、民主化和一体化,是任何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主体采取一系列调节措施,消除影响稳定的相关因素,避免政治动乱,保持政治运作的秩序性、规范性和连续性,使政治结构处在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它们是政治生活的两个价值目标。所以,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的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和规范公民政治参与等来促进政治稳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确保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在世界范围里加紧推行政治霸权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成了美国政治霸权主义颠覆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全面把握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同美国政治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过程中积极的政治变迁,即国家公共权力配置社会利益的理念、制度、规则、程序等的积极变化。政治发展没有绝对权威的模式可遵循,也不应该把本国的政治发展局限于某个政治发展的模式之中。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中政治系统的有序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统一于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政治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现行政党制度 ,既是历史的选择 ,也是现实国情的需要。本文从政治民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三个视角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