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保护)补偿概念在政策与法律法规文本中存在不同表达。"生态保护补偿"与"生态补偿措施"等不同的语词表达在内涵上存在明显区别。生态保护补偿属于利益补偿的法律制度范畴,其立法旨在实现生态保护利益的社会性平衡,保障生态保护地区的发展权。可以将"生态保护补偿"界定为: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保护地区的合理发展,国家对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或因此而使其发展利益受到限制的地区予以直接补偿,或者指导有关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补偿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与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态利益上升为法定权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定障碍。借鉴其他部门法正在发展中的法益理论,将生态利益上升为受法律保护和救济的生态法益,对其进行较为充分的保护,是环境法对生态利益保护和调整的有效路径。生态法益的确立,为生态补偿提供了法理依据,生态补偿是对生态法益保护和救济的基本制度之一,其概念界定应当体现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主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及行使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诞生效果等。科学地界定生态补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实践中有效指导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机制。本文以庆阳市为例,探讨了油气资源开发对庆阳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法律原则。油气资源生态补偿必须贯彻污染者和受益者补偿原则、区分新旧帐补偿原则及国家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原则,促进补偿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多样化,才能实现油气资源生态补偿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损害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理清相关各方利益关系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科学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机制。科学建构生态补偿制度必须正视现行法律支撑不足、部门职责不清、社会重视不够、制度设计欠缺等难题,坚持走补偿机制法制化、财政援助多元化、标准认定规范化、监管执行透明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指为了激励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行为,由相关受益主体对特定生态环境建设者和保护者付出的成本或作出的牺牲予以补偿的法律行为。自然补偿说和人地补偿说所理解的生态补偿不符合法学的特点。人际补偿中的负外部性补偿也不应纳入生态补偿制度的范围。应将生态补偿制度与现行的环境保护税费、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作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生态利益有两种价值实现形态:资源物价值形态和生态功能性价值形态。生态利益供给增加生态利益总量,增进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尽管生态利益具有公共属性,但并不决定供给生态利益就应当是低价甚至无偿的,相反,供给者对其供给的生态利益享有权利。在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需求博弈中,对资源物价值补偿在现实治理中的无力以及日益升温的生态利益需求,使得生态功能性价值逐渐凸显其重要性。生态利益供给市场化补偿制度的构建不仅包括作为主体的市场交易制度,还应有作为市场交易前提的生态功能性价值评估制度与生态利益供给标准制度,此外,将生态利益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将有效地推进相关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性手段,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运行同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密切的联系.战略环评制度从源头上对政策、法规、规划进行评析预测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中的战略环评制度,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和资源的保护,同时对战略环评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实现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制度和手段。可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生态补偿的基本法对生态补偿的原则、对象、范围等做出总体性规定。因此,有必要将生态补偿思想融入环境法律制度,针对不同的生态补偿进行不同的制度设计,为生态补偿实践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保护补偿有关制度设计的前提,在于对其所规范的补偿行为法律属性的判定。现有的法律性质观对生态保护补偿的判定依据不科学,均未抓住生态保护补偿行为背后的主要矛盾。虽然生态保护补偿活动中存在行政行为,但不是其本质属性;生态保护补偿也不是行政补偿,不是行政合同行为;我国存在生态保护补偿的市场化行为。本质上,生态保护补偿行为体现了民事财产权的运行,是平等、独立的民事物权主体之间的民事财产权关系,这种财产权关系体现了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不同领域的保护补偿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现有关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法律原则的研究,或立足于生态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加以归纳,或仅仅从财政政策和转移支付制度的特殊性视角加以提炼,观点各异而缺乏统一的法理支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具有生态补偿法与财政转移支付法的耦合法属性。耦合法的二元制度特征,以及耦合条件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原理,决定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原则同时受到两个法律部门的影响。梳理生态补偿法与财政转移支付法原则的制度实践与理论思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法律原则可以从一种耦合法的视角得到归纳:法定原则和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构成其基本原则;衡平性、效率性、科学性、激励性和透明性构成其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契机下,以外部性理论为探究视角,通过对农业生态问题的负外部性解读和农业生态保护的正升部性探讨,明确农业生态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我国农业生态保护法律制度架构的基本原则以及国家责任制度、规划和影响评价制度、综合利用制度、专家监督制度、利益分享制度和纠纷解决制度等具体法律制度,对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生态价值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公平正义等法律精神是构建西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科学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有利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西部与中部东部的关系,从而有效维持甚至增值西部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生态补偿政策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往往难以协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建设美丽厦门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在汀溪水库实行了养殖退养和生态补偿政策,并在汀溪镇开发绿色资源,进行小城镇建设,这看似不相关的两项政策里却包含着兼顾生态补偿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制度机理。本文以汀溪水库生态补偿作为案例,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发现汀溪镇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较为落后,且对养殖业的依赖程度高。而在政府主导下的生态补偿政策与小城镇经济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发生态工业、绿色农业、乡村旅游、林下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发现其中的政策逻辑和经验,并厘清制度设计下生态保护、绿色资源开发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法的价值是法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原点,也是校正恶法、推进法治进步的指针。生态补偿制度的价值体系包括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目的性价值是内在的灵魂,而工具性价值则是外在的形式。生态补偿制度的目的性价值包括环境公平、正义与秩序,其目的指向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利益的重构与平衡,并通过确立环境公平的优先位阶,实现生态利益的持续增加。在工具性价值中,确认性价值体现为以制度形式把生态补偿的目的性价值固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分配性价值体现为分配生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实现权责对等的法治原则;而规范性价值则体现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构成要素,湿地保护立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湿地开发与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湿地保护立法方面也尚未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机制,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同迫切的湿地保护需求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需要从指导思想入手统一立法理念,落实专门性立法、生态补偿制度等顶层设计,并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建立常态化、跨流域湿地执法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与全过程参与机制,切实推动湿地生态保护法律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贵州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是“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机制。由于现行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不完整,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分配不公平。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项真正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政策设计。虽然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矿产资源税及补偿费等政策涉及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相关内容,但它们被制定出来并非为生态补偿.因此没有直接的生态补偿效益。尤其像贵州这样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将会带来更多破坏性开采。构建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需要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与补偿对象.确定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及运作模式。其中生态补偿成本核算与补偿标准的确定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开展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有利于利用经济的手段解决海洋生态资源面临的问题。随着南海资源开发的深入与南海纠纷问题的剧增,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建立南海海洋生态法律补偿是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物质保障。能源供需矛盾、能源贫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背后映射出的是能源利益的分配不公。我国能源利益分配在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民与居民之间存在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我国能源利益分配不公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能源利益分配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价值定位进行分析,尝试从法律制度供给公平的角度去关注用能弱势行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探索构建我国能源利益公平分享的法律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开展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有利于利用经济的手段解决海洋生态资源面临的问题。随着南海资源开发的深入与南海纠纷问题的剧增,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建立南海海洋生态法律补偿是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生态补偿制度,全国各地都在不断进行生态补偿理论探究和实践,一些生态补偿实践项目也取得了成效。生态补偿机制涉及领域广、法律要素多、主体利益关系复杂,针对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问题,必须从法律保障、补偿标准和路径等方面加以完善,才能形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打赢蓝天保卫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