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流动人口"作为我国特定阶段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转型性产物,在经济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伴生并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当前,理论界对流动人口正日益聚集的系统性风险研究与关注不够,尤其对于流动人口社会风险的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研究范式的层面。而事实上,从流动人口的社会风险类别和变化趋势看,传统研究正面临范式挑战与危机。本文基于"国家——社会"的范式分野视角,通过对风险国家行政管理范式变迁的历时性分析,针对流动人口领域出现的系统性与结构性社会风险,提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风险管理应向社会风险治理转型,实现流动人口社会风险的"善治"。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治理框架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推动公共危机治理框架的现代性转化,需要重新定位价值、制度和技术三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克服转型时期的"中层塌陷"困境。本文梳理了公共危机的认知路径与传统,并从这三个视角检视了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历程与特点,提出了转型时期危机频发的"中国问题",剖析"传统应急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差异,最后就构建本土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框架、实现应急管理转型提出具体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其面临的社会风险之间不断契合的过程。基于对列入《河南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南阳、信阳、洛阳、平顶山四个城市和省内城市郑州、省外城市西安的调研,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路构建邻避风险治理机制,以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应对,实现从"治理邻避"到"邻避治理"的转型。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方面,应构建信息公开机制,增强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能力,实现从项目规划到利益表达再到建设决策各环节无缝衔接;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结构方面,应完善公共参与机制,强化多元主体间的交流合作,避免邻避风险演化为极端化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方面,应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优化决策流程,实现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权责明晰基础上的行政协调。  相似文献   

4.
重大公共决策因其涉及多元主体利益关系而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因素,网络舆情更是成为重大公共决策不可忽视的治理场域,对风险治理手段有着更高的要求。数据驱动下的信息技术是重大公共决策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的重要工具集,并融合专家参与,成为全媒体时代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方式。通过分析重大公共决策网络舆情风险研判单向线性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专家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迭代闭环式舆情风险研判系统,能够从革新现代化治理技术、吸引专家全程参与、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良性互动机制等几个维度推进重大公共决策网络舆情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政府角色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必然要求治理的社会化,即将社会力量引入国家治理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走向"国家—社会"双轨制正是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对治理社会化的积极回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传统构建思路注重"大而全",关注的问题也往往停留在人员保障、资金保障、站点建立等方面。但实现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双轨制走向精细化、进行实质性革新,对政府与社会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和地位进行正确定位,各司其职。此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双轨制推进中存在的权力寻租、加剧非均等化等风险也应当正视、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定位:首先,诊断社会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能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基本民生建设与公共安全,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权力膨胀与公民权利萎缩等社会问题,既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其次,促进社会协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本文将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并最终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权力监督就是对于公共权力运作的监督,这存在以权力、权利、社会、道德和责任监督权力的方略。从词源辨析角度综合看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公共权力运行、管理和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追求实现国家善治的动态行为过程与奋斗目标。强化权力监督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进落实"三不"反腐机制,要加强对执掌公共权力的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加强对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加强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执政党的转型、政府的转型和社会的转型,也必将带来以参政议政为基本职能的民主党派的转型,对民主党派能力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升华。参政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社会治理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参政党与国家治理的关联性来看,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具备实践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世界性思维。新形势下,参政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从参政党自身建设发展的主观维度和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的客观维度着手,强化参政党成员的思想意识,加强参政党自身制度建设,重视和发挥参政党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执政党和群众对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的认知度,建立和完善制度,保证参政党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1.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客观逻辑,是应对新时代社会矛盾风险的路径选择,是新时代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基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与问题分析,杭州市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提出了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全面实施"六和工程",提升"六大能力"的框架思路,并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明确了找准定位、准确把握三对关系,健全机制、"三化"牵引强力推进,系统推进、四个层面重点突破等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2.
从国外对社会风险的研究情况看,国家进入现代化后社会领域出现的风险不仅具有自反性而且有时会产生放大效应。当前中国正在进入现代化阶段,社会领域出现的公共治理问题容易形成风险,一旦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升级为重大风险。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把握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特点和评估方法,同时,应当从科学、法治、政府诚实度、社会自治等角度寻找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组织载体,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工会是我国重要的群团组织,在党政主导、多元构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工会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组织动员职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序利益表达,维持政治稳定;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参与公共治理,推动政府善治。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从"器物"现代化向"制度"现代化转变的突出表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助于推动国家宪政体系建设,为国家治理奠定制度基础;有助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助于涵养社会核心价值,夯实国家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有助于社会合作共赢,有效应对转型危机和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新疆流动人口问题表现出季节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受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影响,目前新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流动人口管理主体单一、职能部门之间协同配合不力和社会保障机制滞后等问题。可以通过树立依法治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南疆流动人口的双语和文化教育、构建多元化的新疆流动人口管理主体、以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对新疆境外流动人口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力求提升新疆流动人口管理能力,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治理现代化是社会革新的应有之意。治理现代化要求通过一系列体系与机制来对公共权力运行方式做出规定,以保证公共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合理并有效制约。可以说,公共权力制约的内在逻辑蕴藏于治理现代化之中。治理现代化要求公共权力运行方式发生变革,即从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不受制约或受到有限制约,向着有效合理制约公共权力的过程不断演变。这种演变过程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动力,治理现代化又为公共权力制约提供路径支持。通过探寻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权力制约路径,来进一步推进治理现代化,从而为实现合理并有效的公共权力制约提供基础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的文化政策转型,正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文化政策的发展与转型轨迹,从治理逻辑角度诠释我国文化政策的主导逻辑及其转变动因。首先,我国文化政策的原初逻辑是"党的革命理念"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其次,我国文化政策的变革创新是向"国家文化领导权"与"市场经济理性"的同构逻辑转型。再者,当今中国文化政策新转型,是迈向"公民权益理性"的文化治理。这种转型的实质在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内涵从阶级政治的斗争哲学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性,并从经济理性迈向回归人本价值的文化治理,最终完成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内涵上,从治理和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缘由上,是基于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当前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综合考虑。在路径上,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坚定制度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位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效。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就是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力,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强化"三治"相结合,跟进新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抓住基层治理的重点破解基层治理难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传统的"以礼治村"的"人治"方式嵌入"依法治村"的法治方式,构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逐渐培养公民的"法治"人格意识,从而构建一种良性、稳定、长久的基层治理方式,是我国基层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民主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重大的变革,也是我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基层传统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