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正式实行,我国对侦查活动的规范更为严格,侦查讯问模式也逐步从身体强制过渡为心理强制。心理强制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讯问策略,但却加大了识别和预防虚假供述的难度。为了保障有罪供述的真实性和侦查工作的效率,通过对比研究美国心理强制时代讯问的发展经验,认为应在监禁期间全程录音录像;建立讯问策略评估机制;规定具体的讯问时间长度;保障特殊群体的律师在场权等方面寻求我国讯问模式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虚假有罪供述一旦被采信,将会对司法公正造成极大的破坏。侦查讯问由身体强制向心理强制转型,使得有罪供述的生成路径发生了较大改变,增强了诉讼阶段虚假有罪供述的识别控制难度;加之现有制度规定在防范虚假有罪供述方面的作用有限,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作为讯问中多发的典型虚假有罪供述类型之一,已经成为冤假错案形成的重要原因。有效控制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应在准确识别真假供述特征的基础上,破除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形成的核心,即虚假供述行为心理结构和虚假供述行为机遇。  相似文献   

3.
我国检察讯问的定位,是检察院在法律监督活动和公诉活动中从事的讯问活动,主要是侦查监督中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我国刑事讯问中的法庭讯问、侦查讯问和检察讯问进行比较.检察讯问监督的重点是从侦查到庭审的过渡环节。我国检察讯问具有司法审查、核证补证、顺利公诉、司法救济、辩诉交易等功能。法律监督通过检察讯问可能发现问题,但单靠讯问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利用检察讯问之所长,在诉讼过程中发现疑点、阻断错案。  相似文献   

4.
讯问是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办案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时常忽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对讯问特别是侦查阶段的讯问活动进行适当监督和制约是规范办案行为、防范冤假错案的内在要求。现阶段应当初步建立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中对被追诉人讯问程序的律师在场制度,这对于遏制刑讯逼供行为,完善辩护制度,提高诉讼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讯问是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办案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时常忽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对讯问特别是侦查阶段的讯问活动进行适当监督和制约是规范办案行为、防范冤假错案的内在要求。现阶段应当初步建立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中对被追诉人讯问程序的律师在场制度,这对于遏制刑讯逼供行为,完善辩护制度,提高诉讼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立法对以引诱、欺骗方法讯问采取了泛道德化的否定立场,虽然立法对由此获取的供述网开一面,但这种否定立场仍强化了侦查讯问及至整个刑事司法的秘密化倾向,不利于对引诱、欺骗讯问方法进行合理规制。犯罪的本质决定了讯问方法的道德低标准性,以引诱、欺骗方法讯问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各国也在一定限度内赋予其合法性。我国应以不会引起虚假供述作为将引诱、欺骗讯问方法合法化的标准,并以对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对律师开放讯问录音录像和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谨慎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作为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讯问策略的运用可极大地提高侦查效益,但其中含有的一些欺骗、引诱、威胁等性质的策略的运用颇具争议。法律应当对欺骗、威胁、引诱等性质的讯问策略保留一定的容许度,主要原因在于讯问主客体之间固有的对立关系、提高侦查效益的需要以及讯问策略谋略性的必然体现。而国外对此类讯问策略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给予此类讯问策略一定的容许度。我国目前的相关解释对于威胁、引诱、欺骗的法律界限问题仍未详细规定。对于非法欺骗、引诱、威胁及其他非法讯问策略的认定,应坚持以下标准:不能限制或剥夺被讯问人的自由供述意志,不能导致虚假供述,必须符合公序良俗原则,必须恪守司法诚信原则,且在普通社会大众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8.
讯问笔录作为记录讯问对象供述和辩解的载体,是确定讯问对象有罪或无罪、罪轻或最重的直接依据之一。随着人们对程序权利的日益重视,讯问笔录程序性内容会不断增加。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的语境中,讯问笔录对无罪辩解应有更多的着墨。随着刑事司法理念的转变,讯问笔录亦应更加关注对酌定量刑情节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焦虑是人的一种具体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基于焦虑往往会作出有罪供述。和供述动机、供述原因不同,焦虑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基于焦虑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其理性的行为选择。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侦查人员在设计讯问策略和讯问方法时应当重视犯罪嫌疑人的焦虑体验。在具体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在侦查讯问中的具体应用,其研究对象是共同犯罪形态下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博弈行为。"囚徒困境"是完全信息静态条件下的非合作博弈,所有犯罪嫌疑人都选择招供的"纳什均衡"是该博弈的解,这也正是侦查讯问工作的目的所在。"囚徒困境"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需要满足理性人、静态博弈和利益驱动三个基本条件,故应当从调整讯问策略和构建相关法律制度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进行构建与完善,应借鉴法治国家的成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社会治安和刑事司法的现状,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在程序结构上要设立一个中立的裁判者,在诉讼理念上要确立并提高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完善现有侦查讯问的时间、地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告知、步骤、手段等法律规定,加强对侦查讯问活动的监督,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建立侦押分离制度、审讯主体与犯罪嫌疑人隔离制度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讯问策略的运用可极大地提高侦查效益.但其中含有的一些欺骗、引诱、威胁等性质的策略的运用颇具争议。法律应当对欺骗、威胁、引诱等性质的讯问策略保留一定的容许度.主要原因在于讯问主客体之间固有的对立关系、提高侦查效益的需要以及讯问策略谋略性的必然体现。而国外对此类讯问策略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给予此类讯问策略一定的容许度。我国目前的相关解释对于威胁、引诱、欺骗的法律界限问题仍未详细规定。对于非法欺骗、引诱、威胁及其他非法讯问策略的认定,应坚持以下标准:不能限制或剥夺被讯问人的自由供述意志,不能导致虚假供述.必须符合公序良俗原则.必须恪守司法诚信原则.且在普通社会大众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讯问工作中,保持沉默和作虚假供述多被视为是拒供的表现,但二者在表现形态和心理原因上却存在着许多差别。通过对讯问中被讯问人各种不同于虚假供述的表现形态及其心理原因的分析和相应讯问策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讯问中达到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犯罪手段和犯罪活动等逐渐倾向数据化、智能化,反侦查行为愈演愈高级,侦查讯问阶段饶幸、戒备、对抗等心理本能更加警觉和强烈,这一切必然会外化成为侦查讯问阶段的反侦查行为,给侦查人员深挖犯罪侦破案件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新的挑战。常见的反讯问行为有拒绝供述型、蒙混虚假型、死扛抵赖型三类,应分析犯罪嫌疑人产生反讯问行为的心理原因,结合实际使用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犯罪嫌疑人虚假供述的心理原因及其讯问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际讯问工作中,保持沉默和作虚假供述多被视为是拒供的表现,但二者在表现形态和心理原因上却存在着许多差别。通过对讯问中被讯问人各种不同于虚假供述的表现形态及其心理原因的分析和相应讯问策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讯问中达到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讯问、询问、盘问三词在汉语词义上和法律性质上存在着区别 ,这种区别反映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刑事诉讼程序的控辩双方不平等的理念对现代刑事诉讼立法的潜在影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 ,尽管供述不能独立地作为定罪证据 ,但是供述作为侦查机关获取其他定罪证据的重要途径 ,和在其他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形下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支持 ,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刑事诉讼法》新增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使侦查讯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侦查讯问人员只能以提升合法手段获取供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获取自愿供述为讯问出发点。而侦查讯问实践中积累的许多巧妙运用讯问策略方法引导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实战经验,恰恰可以为提升获取自愿供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刑诉法》对侦查讯问进行了全面的规制,使供述的自愿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侦破案件的难度,侦查讯问僵局更容易出现。新形势下侦查讯问中形成僵局的成因更趋复杂多样,侦查讯问人员深入掌握新《刑诉法》的要求,更加注重证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灵活地运用讯问策略方法,才能有效突破讯问僵局,提高侦查讯问工作效率,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9.
在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受趋利避害心理规律的支配,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有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立心理和悲观心理。侦查人员应根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各阶段出现的供述心理障碍,有的放矢采取讯问策略和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以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20.
讯问笔录是讯问被告人有罪的供述和无罪辩解的文字记载,是具有法律效能的文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讯问笔录必须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