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阶段,街面侵财型犯罪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在治理街面侵财型犯罪的过程中,对其实行社会化预防,是一种超前的治理手段,具有从本质上消除犯罪的意义。街面侵财型犯罪的社会化预防可以按照犯罪学的理论,依照犯罪预测、抑制犯罪动机、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预防重新犯罪等分步实行。  相似文献   

2.
现代犯罪治理理念应以多机构协作为主体,以大数据犯罪分析为路径,以犯罪情境预防为主要策略。犯罪治理的思维要由传统犯罪分析的"侦查学"思维,向大数据犯罪分析的"犯罪学"思维转变。有鉴于此,构建现代大数据犯罪治理体系应从转变观念、普及理论、拓展业务、创新技术、完善体系等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发案率居高不下,且衍生出了时空跨度大、作案地缘化、手段更新快的新特点,传统的侦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对此类犯罪的打防需求。在大数据广泛应用的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相关性和预测性使得其在侦查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大数据的驱动下,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应该建立"情指一体化"的作战框架,并利用大数据识别犯罪模式以实现精准打击。在防控方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人员、车辆、赃物的控制,并构建大数据犯罪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侵财犯罪的高发案率和低破案率一直是基层侦查工作所面临的难题,而新时期其犯罪手段多样化、智能化,团伙犯罪和流窜犯罪趋势明显的特点更是让侦查人员举步维艰。将大数据与侦查工作相结合,构建大数据背景下多发性侵财犯罪预警模式,将会对遏制和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将颠覆我们对犯罪的传统认知,亟待寻找更为有效的犯罪防控策略。传统的犯罪威慑策略无助于减少犯罪,更不可能防控风险,政府控制策略代价昂贵且收效甚微。基于数据分析的犯罪情境预防策略则能够实现防患于未然,其运行包括数据收集、犯罪预测分析、基于犯罪情境预防采取干预行动、刑事响应四个运行环节。我国落实基于数据分析的犯罪情境预防策略,应着重从"制定全国计划,实现从事后反应向事前预防的战略转变;突出政府在犯罪预防方面的牵头作用;加强大数据分析,推行数据驱动型警务改革;推行犯罪防控战略或战术协作机制;实施‘综合社区战略’,培育犯罪情境预防的社会功能"等五个方面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6.
提升多发性侵财犯罪的侦破率和降低发案率是实现"两最"的途径之一。现阶段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盗窃犯罪发案数量居高不下、流动人口扮演重要角色、不同类案存在可探寻规律、犯罪手段科技化动态时时更新趋势明显、犯罪团伙职业化地缘亲缘友缘趋势明显等特点。在探寻规律的基础上首都公安机关在侵财犯罪的防范战略与警务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今后一段时期,传统防范策略之外实施犯罪情景预防不妨为简捷有效之途径,要以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渐进思维推动侵财犯罪预防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街面犯罪是一种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影响较大的多发性犯罪,也是一个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的风向标、晴雨表。侵财犯罪是最主要的街面犯罪形式。从宁波市北仑区的情况来看,街面侵财犯罪发案率较高,街面盗窃"三车"案件多发,公共场所侵财犯罪较为集中。预防控制街面侵财犯罪,需要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并通过机构改革和勤务机制改革切实推进警力下沉,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街面见警率和对街面侵财犯罪的震慑力;同时要实现公共安全防范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发生的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为分析样本。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的犯罪人多为年轻成年男性,以低学历的农民和无业人员为主。犯罪多由琐事口角纠纷引发,酒后犯罪多,被害人存在过错的特征明显。犯罪多发生在夜晚的街头,且暴力程度深,后果严重。特定情境诱因的影响和情境氛围对犯罪人的刺激,无聊症候群导致犯罪人生命存在感缺失的内心体验,以及暴力亚文化的侵染等是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利益的多元化、风险社会的到来,社会治安秩序受到冲击,以往的管制思维亟需更新。社会治安治理的逻辑转向以范式转换作为支撑,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范式下的社会治安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策略的情境化以及目标的针对性。对作为变量的治安情境的事实学观察与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自身的张力和兼容性分析,得出理性选择理论、常规行为理论以及被害人学语境下的社会治安的情境治理是可欲也是可期的。通过借鉴犯罪情境预防理论,从提升治安违法的难度、提高治安违法的风险、降低治安违法的收益、减少治安违法的诱惑以及排除治安违法的借口等几个方面来优化社会治安治理的原有路径。  相似文献   

10.
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个体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是研究系列侵财犯罪的空间特征的重要途径,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与入室盗窃行为人的犯罪前科、犯罪持续时间、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及选择目标有关,而与犯罪行为人的年龄、犯罪次序、次数、团伙犯罪、盗窃财物价值大小等因素无关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是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犯罪空间行为模式。基于系列入室盗窃犯罪距离的规律性,为打击系列侵财犯罪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侵财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主要类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财产安全。新时期,我国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结构有所变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新型犯罪不断滋生、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鉴于信息化背景下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新特点,公安机关应转变工作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防控手段和打击手段,创新信息化警务模式,不断提升打击侵财犯罪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侵财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主要类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财产安全。新时期,我国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结构有所变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新型犯罪不断滋生、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鉴于信息化背景下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新特点,公安机关应转变工作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防控手段和打击手段,创新信息化警务模式,不断提升打击侵财犯罪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方式,应顺应大数据的特性要求,逐步实现从样本思维向总体思维、从经验思维向智能计算思维、从被动应对思维向主动预防思维的转变。在当前的社会治安治理实践中,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应用能力距离数据治理的目标要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应立足客观实际,通过打造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健全完善治安大数据管理系统、提升数据信息资源应用水平等多种途径,探索推进社会治安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犯罪情境因素是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侦查实践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犯罪机会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犯罪心理强化理论.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犯罪情境因素包括对犯罪地点因素的分析、对犯罪时间因素的分析、对被害人因素的分析、对社会控制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不仅是海量的数据资源,也是一种技术、一种思维,对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治理能力、服务水平和促进廉洁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正逐渐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政府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技术途径,但目前我国政府治理创新仍存在大数据思维缺乏、数据开放共享难、数据安全保障不足和数据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政府利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创新的步伐。因此,提高大数据意识,培养大数据思维,鼓励数据开放共享,培养大数据人才和建立数据安全保护网是利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专门针对机动车内物品以及车辆部件、燃油而实施的盗窃犯罪(涉车侵财犯罪)呈现高发趋势,成为影响首都治安稳定的高发侵财类案件之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打击涉车侵财犯罪应坚持警情导侦,强化警情研判,不断创新打防机制深化合成作战,明确重点区域开展专案攻坚,坚持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理,着力提升涉车侵财犯罪打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形势严峻的侵财犯罪,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应该认真反思,转变传统观念,拓展侵财犯罪侦查模式,充实和创新侵财犯罪的侦查机制、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公安部门积极推进"智慧公安"警务改革,犯罪预测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犯罪预测有助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但是由于犯罪环境的复杂性,犯罪诱因的多样性,犯罪预测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为量化预测犯罪提供可能性,构建了一种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犯罪预测模型。通过Gap Statistic方法自动确定聚类数目,克服了K-means算法无法确定k值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成功确定犯罪热点数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提高了犯罪预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盗抢犯罪是最为常见的侵财犯罪,也是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影响最广泛的犯罪。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我们防控盗抢犯罪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有助于提升盗抢犯罪防控的效率。然而当前运用大数据技术防控盗抢等犯罪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在盗抢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既是大数据时代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犯罪防控的主力军——公安机关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突出,且呈现出侵害目标广泛,团伙系列作案,作案地点日趋街面化、路面化,作案手段日趋智能化等特点。便衣侦查是新形势下打击多发性侵财案件的有效侦查模式。实施便衣侦查,应以情报信息研判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