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所谓"京剧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但大都集中在对京剧自身不足的批评上,而忽略其外在因素。本文指出京剧"危机"只是舞台戏剧总体衰落的一部分。电视的冲击和京剧等舞台戏剧与屏幕艺术不相适应是京剧等舞台戏剧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瑰宝之一的京剧,必须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当今电视时代,京剧与其他舞台戏剧面临着既要与电视争观众,又要与电视相结合,运用电视手段发展自己并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双重课题,这是一个长期艰苦探索、研究、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演出频繁的天津戏曲舞台,荟萃来自四面八方的杰出人才在那里献艺,从而天津被人称之为戏曲大码头。本文从清末民初天津剧坛响应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戏曲”口号,率先尝试新剧实践;艺人们的创作喜新图变;女艺人大胆突破登台禁令,开创了京剧演员男女同台的先河;天津艺人带头将京剧播向世界;京剧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别开生面等几个侧面,梳理百余年来戏曲艺术在天津发展、演变、流播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京剧男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和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男旦作为京剧国粹艺术的一部分,重新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从艺术的角度和社会审美心理看,其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京剧男旦先天的继承优势、独特的表演视觉、高度的表演技巧和“性别反串”带来的强烈的心理愉悦感。在戏曲发展的新时期,男旦必须扬长避短,注重科班培养,发挥在传统剧目和古典艺术中的优势,探索在现代戏曲表演中的新程式,在剧目、服装、化装、表演等方面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京剧”在促进青少年走近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努力。这启示我们,要促进青少年走近传统文化,教育者和相关人员自身首先必须熟悉、了解乃至精通其精髓;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需要人们在京剧传统规范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之间寻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推出体现“新”的美学特征的原创作品。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作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的京剧,是清朝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吸收昆腔、梆子腔的一些腔调和表演方法,逐渐发展而成的。在其200余年的发展中,吸纳了我国各个剧种的精华,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创新的产物。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京剧艺术的伟大复兴,必须十分注重探寻京剧艺术之“源”,从中找出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道路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谭鑫培是近代梨园名家,他所创的京剧谭派,流传至今而不衰;他在舞台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也非一般伶人所能及。 一次,谭鑫培演出《黄金台》,扮齐相田单,因上台匆忙,忘了戴帽子。观众瞠目结舌,只听谭先生念起定场白:“国事乱如麻,忘了戴乌纱!”两句诗,既针砭了时弊,又修补了舛错。观众当即给以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相似文献   

7.
“舞台”要优先年轻人。年轻干部都是有梦想、目标和潜质的人。他们走向成熟的过程不仅需要周围人的呵护,而且迫切需要多个舞台的锻炼。殊不知,给年轻人一个展示梦想的舞台,比赐予他们显赫的职位和丰厚的待遇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道路。3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改革发展让我们领悟到: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候。我们要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们要有若干所大学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有强校;在国际科技文化教育舞台上,我们要有一批学者更加活跃、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我们要把一个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体制带到小康社会,我们要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高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摘要:“天”是中国古代诸多价值之源头,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正当性提供了一个超越性的维度。在古代社会,礼敬上天是最为重要的宗教活动,这使得中国人“天”的观念中充满了政治隐喻。人间的政治统治要获得正当性,必须系之于“天”。于是,中国古代的君王日常生活象天而作,顺时而行,具体施政也要与“天”对应,承天行政。这种仪式化的表演使帝王政治兴亡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权力的自然化与绝对化,从而培育民众对于其政治统治正当性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可见散文是极富个性的一种丈体。而一个作家的散文风格,更是他的个性的体现。对此笔者也很赞成梁实秋先生的意见:“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而这种妙处“我们读者只有感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的所以然”.那么要说清一个作家的散文风格.确实是非常困难的。笔者只想就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初步地议论一下他的散文风格。在这两部散文集中,共收录了张岱的197篇散文,除了两篇文集的《自序》之外,其余的都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