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区中的应用,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从社会认知、政策制度、队伍建设方面分析新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来建设新疆本土化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基层公安机关心理工作需要由单纯的心理健康维护向全面心理建设转轨。要从公安工作全方位、公安民警从警的全过程着手开展心理建设,形成研究体系、教育体系、服务体系和研究平台,为公安机关发展服务,为民警快乐从警服务。  相似文献   

3.
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面临不少困境:治理观念尚未树立,参与治理的机制尚不健全,参与治理的资源尚不充足。共青团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应当是: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培养具有社会治理才能的青年人才;始终代表和维护青年群体利益,服务和引导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培育枢纽型青年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思想引领功能,塑造社会治理的价值体系。要推进共青团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在政治层面上,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承担政府青少年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反映青年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在社会层面上,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缓和社会矛盾;建设枢纽型组织,构筑参与社会治理的资源体系。在文化层面上,塑造青年文化,培养良好社会心态;弥补公共文化投入不足,推动公共道德建设;促进青年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40年的历程中,从文化福利到文化权利再到文化治理的理念演进,推动了文化事业建设从文化统治到文化管理再到文化治理的逻辑和实践转型,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国模式。经过40年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确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和人员保障机制;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体系。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快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性功能,在文化治理中促进社会和谐;以"文化+"理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维创新,促进经济文化社会互促共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在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于规范地方政府决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稳评"政策却陷入了象征性执行的困境,即地方政府对执行该项政策采取做表面文章、走过场、制作虚伪文本材料等仪式化的策略。"稳评"政策象征性执行根源于官僚组织内部的张力,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级压力与政策执行环境之间的张力,使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既有的政治和行政体制相适应,但也容易诱发新的基层治理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积压。减少"稳评"政策的象征性执行现象,不仅需要进一步理顺官僚体制内部关系,而且应该改变地方政府的发展主义取向及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组织在"对外服务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建设不足及自身运营偏"市场化"方面制约了我国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发展协商民主、循序扩大人民权利,理清国家—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完善公共政策过程及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拓展社会组织成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问题的凸显使得心理健康的社区支持体系构建成为迫切需要.然而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选择需秉持两个基本理念,其一,人的心理并不是个体的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因此社区心理服务的介入取向应是"个人"兼顾"社会":其二,社会工作领域优势视角的兴起使得心理服务的过程发生重构,社区心理服务的介入模式应从"缺点"到"优势"逐步转移.基于此,心理服务进社区可通过社区发展和社区心理干预两种方式来实现,并在构建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要拓展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经济功能要向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拓展;政治功能要向服务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基层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功能要向提升执政党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度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拓展;社会功能要向服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方向拓展;生态功能要向服务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服务型基础党组织,实现基层执政的最大效能,要积极拓展基层执政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经济功能要向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拓展;政治功能向服务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基层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功能要向提升执政党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度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拓展;社会功能要向服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方向拓展;生态功能要向服务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0.
W市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主要有政策敷衍、政策曲解、政策附加三种类型。利益导向的机制是W市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内在制度诱因,而制度缺位是W市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外部原因。可以从建立政府间双赢的制度规范,建立制度性的权力控制体系,完善现行干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等四条制度路径对W市的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1.
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群众基本民生需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S省B市为研究样本,经调研,其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实践中仍面临平台建设水平不高、功能不全,公共法律服务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监督、评鉴机制尚待完善等一系列挑战。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相关经验,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需深化平台功能建设,提升平台服务运行能力;强化政策支持,健全常态化保障;创新法律服务供给机制,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完善评鉴机制,提升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2.
社区心理服务与社会精细化治理之间有应然的本质联系与实然的差距,社会治理长期缺乏心理学的作为。心理学在精细化社会治理中要发挥应然的价值,需要做实社区心理服务,从社区心理服务的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技术与人员的科学化来延伸社会治理的空间,为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细化治理状态进行积累。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政策转型是对社会转型的积极回应。基于福利标准和统筹范围两个维度可以构建出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的四阶段模型。其中,社会政策阶段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为源起,社会公共政策阶段起源于社会政策理念与质量的全面提升。社会政策转型原因有三点:社会问题倒逼顶层设计;城乡差距阻碍长远发展;生存需求转向发展需求。社会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表现为延续性、适度性和共享性。社会公共政策的转型特征从宏观层面体现为价值理念与行动体系协同转型,从微观层面体现为政策质量的全流程再造。中国依旧处于社会公共政策阶段,需要从以下四点继续夯实政策基础:政策理念上要主体多元,权责分明;政策方法上要积极防范,主动作为;政策内容上要适度普惠,突出重点;政策目标上要机会共享,立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在新时期,对如何加强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是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化,来自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等各方面的矛盾叠加的前提下,为创建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加强社会制度建设、重点领域的机制体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以及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政策执行行为内嵌于特定的府际利益关系背景之中。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纠正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行为,需正视以纵向府际应付关系、横向府际竞争关系及部门之间分割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府际利益博弈关系下的执行效率低下、边际创新增多和信息共享失败的综合作用。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探寻地方政府与公共政策的"重叠共识",在府际关系中构建共容利益共同体,对推进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性考量的两个主要维度分别是供给和需求。在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性的过程中,将面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平衡、人才队伍基础薄弱、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尚不完善等困境。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转变、制度设计、人才匹配、执行监督等方面来应对各种挑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昭示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精准契合;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及时嵌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困境与社会政策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失地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认同困境。因此,要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政策满意度;优化就业政策体系,提高就业能力;完善撤村建居管理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健全教育政策,提高文化科技素质,以增进城郊失地农民的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市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看,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主要存在多元主体合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社区自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一些影响和制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次问题。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按照合作共赢、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命运共同体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要通过建立权责清单制度,调整和优化政府的权力运行机制;要依法确立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尽快明确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要依法推进社区自治,不断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要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要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处置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9.
一、公共政策执行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公共政策是党和国家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一旦制定出来,政策执行就是落实公共政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治理手段和保障。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共政策体系中,公共政策存在的种种偏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目标形成了挑战。我国的政策制定应当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理念,平衡和协调社会关系,实现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在政策内容上注重对弱势群体权利和权益的保护;在政策结构上应加强社会政策的制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使社会成员能平等地表达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