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公民参与主要有政治投票和选举、通过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信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社会协商对话、大众传媒、基层群众自治、社团代表、公民旁听等九大制度网络.整体上看,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相对完整,但程序和技术的匮乏使公民参与的制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战略上的鼓励与现实中的限制使制度环境未能体现出鼓励和能促性特征.基于此,需要重视公民的权利要求和推动参与制度环境变迁的四种途径选择,从程序和技术上完善细节,进而将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推进到精细化时代.  相似文献   

2.
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和拓宽政协制度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未必都带有政治问题。政治参与背后的动力是利益。我国公民在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同时,政治参与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通过疏通与拓宽政协制度渠道,建立“非委员”的民众提议机制和民众诉说机制。可以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特定的权力转型期,社区治理中传统的政府公共权力还在主导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公民参与的意识还很淡薄,公民参与权利也得不到保障,传统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还没有根本转变,这是造成当前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缓慢,公民参与动力和能力不足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以社区公共权力“契约化”转型为分析视角,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尝试构建公民和谐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国政府律师制度的宪政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律师制度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但又非常重要的行政法律制度。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宪政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政府律师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作为一种公民或社会参与制度,对促进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实现行政法治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从政府律师制度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中国政府律师制度的宪政理论及实践。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民主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而且是法治国家制度建立和维护的根本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目前公民意识的缺失,表现在缺乏社会公德,缺乏公民责任感,缺乏参政议政的责任感等。公民意识的觉醒受到传统思想、体制因素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影响,陷入了一个怪圈,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通过发展教育和经济以及人大改革等一系列的工作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理解和解释公共制度的管理功能及其缺失,需要多维文化解读。公民参与公共制度功能缺陷的补救同样需要公民文化的阐释责任。因此,本文以公共制度管理功能基本认识为线索,就公民参与对公共制度管理功能缺陷的修补寻求可能路径,是有效发挥公民参与作用和制度功能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其目的在于通过界定公共制度管理功能的缺陷来重新找寻公民文化与制度文化价值旨向应有的融通性,从而为伦理的、生态的、服务的和工具的制度建构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行政听证制度: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重要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民主宪政的运作和发展关键在于政治参与 ,参与是民主法制的基石。听证作为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重要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尽管在不同的国家 ,听证制度有其不同但同样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行政程序的角度看 ,其所要求和体现的价值和功能却是一致的。分析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和价值目标 ,并从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理念及其双赢思维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旨在促进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在行政程序和行政法治中良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参与意识、主体范围、参与内容等方面都较以前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参与不平衡、非制度化参与、政治效能感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健全参与制度体系、拓宽参与渠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制度建设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义重大。我国目前相关的制度建设较过去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里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未来中国的制度建设应该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向前发展,为中国公民提供愈加丰富的政治参与权利。  相似文献   

11.
《宪法》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赋予人大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任免权的职能。其中,监督权更是起到了约束政府权力的关键性作用,应充分贯彻于预算的整个过程。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形势下,人大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同时,亟须“一体两翼”地着力加强预算监督,促进工作重点向强化预算审批职能方面转移,不断提高理财治国能力,推动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与公共财政、良法善治的理念相契相合,顺应关注民生、防治腐败的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包含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理想。人大制度是在近代制度变迁的基础上,通过吸纳西方代议制度的某些要素,又经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探索最终得以确立的。人大制度是区别于西方代议制度和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新制度。这一新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提供了现代框架和实现通道。可以预见,人大制度的有效运转和准确的功能定位是决定中国国家建设的基础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各阶层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人大代表中官员成分过高不仅和该初衷不符,也存在违反宪法、削弱人大监督职能、影响公共利益诉求等一系列不合理之处。对于仅仅限制“官民代表”的比例来说,竞争机制的引入才是更彻底更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重大事项决定权落实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要使这项职权真正得以落实,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分清党委、人大、政府重大事项决策权的界限,使三者各司其职,并行不悖;明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范围和內容,使其行使职权不失职、不越位;制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专门法律、法规,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5.
目前 ,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存在诸多困难 ,其中体制是制约人大监督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 ,需要创新领导体制和人大监督体制 ,包括理顺人大与人大代表、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和完善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16.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关键。公众参与能保证决策的民主和科学 ,保障决策的行之有效。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所做的规定还不能令人满意。借鉴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立法的先进经验 ,我们应当通过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协调好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赋予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权利、加强公众宣传、保证信息透明等方式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反渎职侵权工作是检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渎职侵权案件的特点决定了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复杂性.实践中,要善于主动发现犯罪,明晰侦查思路,选择恰当的突破口进行审讯.反渎职侵权工作应朝着侦查机制一体化、合力攻坚专案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规范党委与人大关系中的执政党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要科学规范党委与人大关系,共产党的主动作为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有效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向前发展,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正确把握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内涵,必须对依法治国条件下共产党所具有的领导党与执政党的不同身份以及与此相关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进行区分,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执政党与人大之间的两种意义不同的关系,还要抓准做好这些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各国政府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审计标准、审计内容以及对政府绩效提高方面民间审计作用的比较,对于审计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加快推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改进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和执政文明建设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执政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理应建立在公民有序、有效、有利的政治参与基础上,这样的政治生态,恰恰是文明执政和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尺。执政文明建设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应从意识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实践等方面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