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在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越来重要的地位。世界遗产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是软实力的重要文化载体。跨文化认同是世界遗产发挥软实力的前提,跨文化传播则是形成跨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世界遗产因其评价标准西方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深层文化博大复杂等原因,使得其跨文化认同存在多重障碍。本文将从跨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中国世界遗产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在世界遗产申报文本及陈述报告、遗产地旅游规划和遗产地营销等方面为解决跨文化认同障碍提供相应对策,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在国际上跨文化认同的实现,进而发挥世界遗产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分别为中国和德国对外语言培训机构,同时肩负着向外界传输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任,这使得两者有许多可以比较的方面。孔子学院在较短的数年间在全球建立了数百家分支机构,超过了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数。而跨文化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数量的迅速增长并不等同于强效的文化传播,目标受众对原本陌生或者已经持有刻板偏见的族群形象的形成或者转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采用怎样的文化传播理念、以怎样的跨文化传播心态和系统步骤,积极地将文化推广和反哺相融合,从而使得我国优良文明传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是孔子学院和跨文化传播研究者真正需要深入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与法国文化传播存在明显逆差的背景下,创新中国对法跨文化传播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空间媒介观的视角,认为中国对法跨文化传播可以充分利用法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象征性、多元性和链接性等特征,通过中国文化丛的"整体植入"、中国元素的"逐步渗透"以及在法华人的"个体表达"三类传播形式,达到彰显中国文化身份、创新文化内涵、融入法国语境及实现情感链接等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变迁的宏阔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出现集体的精神困顿。青年人的精神困顿不仅导致青年问题行为的出现,而且造成青年群体生活意义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缺失,青年人需要通过自我精神拯救的方式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间隔年旅行有利于帮助青年人在接触自然、融入异乡和生命体验中获得自我精神拯救,使他们在行走中探寻生活的本真和生命的意义,重新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重塑精神信仰,从而在回归后真正实现自我精神的蜕变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变迁的宏阔背景下,部分当代中国青年出现了精神困厄和自我迷失,青年人的精神困顿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和缺少生命体验,青年人需要通过自我精神救赎的方式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间隔年旅行有利于帮助青年人进行身心、价值、道德和生命的自我精神救赎,从而在回归后真正实现青年人的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和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孔子学院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定的争议.但是,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对外汉语教学,实则与其他跨文化语言传播一样,是全球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文章从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全球化发展的本质内涵,并对泰国与中国、德国的交往现状以及泰国人学习汉语和德语的基本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语言与沟通理性的关系以及包括汉语在内的跨文化语言传播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的正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和认知方法。文化差异是产生跨文化干扰的主要原因。本文在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跨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克服跨文化干扰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8.
心理战信息跨文化传播是心理战信息传播的常见样式,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应予以高度关注。本文提出了心理战信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即文化包容原则、辩证性原则、文化适应性原则和隐蔽性原则,并从主体形象、语言转换和文化对接三个方面对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语用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指语言的跨文化应用。跨文化语用研究包括诸多方面,就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而言,话语的得体性应是其最高原则。礼貌原则是跨文化语用的核心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这种能力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国公司的增多和发展,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而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外研讨会频繁召开。本文试图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关切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在与西方节日的相互碰撞中呈现出式微迹象。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认识中国传统节日负载的消极因素,并在合理借鉴和合理改造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2.
我军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形象是一支军队性质、宗旨、纪律、能力等的外化,是外界对这支军队的观感.军队形象跨文化传播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是军队建设的需要,是军队职能任务不断拓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冲突,国家利益的诉求等,都为军队形象在异质文化中传播所关注.如何规避异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树立符合我国家利益需...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理念充分吸收和运用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宝贵精神,既为处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同时也以此表明中国政府对于当今世界战略的抉择和良好愿望。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和谐世界理念要被全世界理解并接受,与和合文化走向世界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和合文化提供了成功实现跨文化对话的进路,即尊重跨文化对话的平等性和互惠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关键因素的员工跨文化胜任力及其培养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讨了跨国公司中国员工的跨文化胜任力以及在“走进来”外国企业和“走出去”中国企业两种跨文化情境下的差异.基于访谈结果,本文发现“走出去”与“走进来”跨国公司中的中国员工的岗位任务存在巨大差异,从而面临着不同的跨文化胜任力要求,并进一步从跨文化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自我概念与动机五个方面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同时本文发现企业提升中国员工跨文化胜任力的4种方法.本文研究成果补充了前人的研究,丰富了跨国经营的理论并对新兴国家跨国公司员工的跨文化胜任力培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文化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 《外交评论》2003,(1):83-87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外交成为外交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结合外交实践,探讨文化外交的内涵、外延及其地位作用。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对外交概念的理解,强化外交活动的自觉,加速全方位、立体型外交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Commun 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普遍。科技工作者也面临着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对科技工作者的启示,着重分析了文化差异中,科技工作者经常遇到得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行文习惯的差异,以及这两个差异对科技工作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因素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着跨文化挑战。文化差异易导致误解与冲突,使国际化企业的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只要善于运用差异,就能变消极为积极。在跨文化能力日益成为衡量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国际运营能力重要方面的今天,走向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所应采取的措施是:将跨文化因素纳入企业战略进行统筹管理;整合、构建具有跨文化特色的国际化企业文化;将跨文化培训列为国际化员工培训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史修媛 《工会论坛》2015,(3):109-111
由于外语学习与文化传播间的必然联系,以及传统文化传播这一热点话题,近年来多有研究者探讨中国文化在外语课堂中的渗透和传播。这一新的视角和议题无疑具有创新价值和意义,并为未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和无限的可能。然而,当回到语言与文化这一学理基础的时候,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学说进一步剖析了语言的独特存在。从这一理论出发不难发现文化和思维所带有的天然的“语言性”,这使得外语习得抛不开它所代表的文化特质。故而站在跨文化交际这一高点,可以重回到语言思维这样的框架下来探讨文化传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组织之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冲突和挑战。从知识管理理论的视角看,“跨文化”引发了组织成员之间由于“知识冲突”而带来的矛盾,跨文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在于对组织成员知识冲突的管理,跨文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素在于促进人员之间的交流、适应、共享和创新。为此,跨文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和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相关变革。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干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忧患意识为特点的中国文化和以超前意识为特点的西方文化是存在冲突的。本文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该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去审视中西文化的差异,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往开来,中西兼蓄。辩证地去看问题,批判地继承,从而建构起学生自己的跨文化交际图式,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