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侦查讯问僵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现侦查讯问僵局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仓促破案,证据材料不全;其次是侦查讯问人员素质低,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和不恰当的侦查讯问方式;最后是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和反侦查伎俩,使侦查讯问陷入僵局。破解讯问僵局的关键是在准确分析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罪行真实原因的基础上,做好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讲究侦查讯问艺术和策略,打消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  相似文献   

2.
侦查过程中的讯问不能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而应采用合法、文明、有效的方式。这就需要讯问人员通过有效利用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时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弱点,促使他们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在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背景下,应该将人权保障的成果转化成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积极因素,实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与人权保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认识和把握侦查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说服教育的特殊性和基本原理,对于提高侦查讯问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和侦查讯问的活动规律,在对侦查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说服教育的特点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从犯罪嫌疑人缓解和消除心理紧张的心理需求、犯罪嫌疑人的理性因素和犯罪嫌疑人拒供态度的要素性构成等三个视角,对侦查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说服教育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案件讯问中.准确理解犯罪嫌疑人"供述临界心理"的形成机制和转化机制,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需要和外在刺激相瓦作用及供述能量守恒的规律,针对性的采取讯问策略,将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法的特殊作用相互结合,转化犯罪嫌疑人"供述临界心理",达到讯问目的.  相似文献   

5.
悔罪心理是促进犯罪嫌疑人供述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由犯罪嫌疑人自身的悔罪因素和外在讯问人员适时的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在讯问实践中,侦查人员应积极运用心理学的动机产生原理,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情感感化、说服教育的引导的心理策略,激发、强化悔罪心理,同时注意识别虚伪、错误的供述.讯问人员的自身素质对供述行为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越 《公安理论与实践》2010,20(3):29-31,37
侦查讯问过程中,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总是用尽手段与审讯人员周旋,拒绝交代犯罪事实。为实现讯问目的,审讯人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讯问策略,动摇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使其老实交代犯罪事实。除传统语言上的讯问策略外,非语言策略的灵活运用也非常重要。非语言讯问策略即通过面部表情、体态、眼神、语调等非语言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摧毁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目的,主要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设计布景"、证据以非语言的方式使用、测谎仪的应用等方式,另外尤其要注意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务侦查讯问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侦查讯问过程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相互心理较量的过程。在这场心理博弈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侦查人员讯问策略的选择。侦查人员要从行动策略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讯问环境的设置,讯问人员的更换,异地审讯等技巧保持讯问的主动性,从而改变嫌疑人的心理结构,使侦查员的讯问目的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分析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评价是了解犯罪嫌疑人讯问心理的重要方面。通过对445名在押犯罪嫌疑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有24.9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较低;有42.3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一般;有32.80%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的讯问水平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较高的主要依据有"讯问中言语态度恶劣"、"引供、诱供"、"刑讯逼供"等13个方面的原因;犯罪嫌疑人认为讯问人员讯问水平较低的主要依据有"具有较高的讯问技巧"、"具有较好的讯问态度"、"能通过讯问全面查明案情"等12个方面的原因。期望上述研究结果能对侦查机关和讯问人员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认识问题、更新理念、提升业务素质和讯问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影响犯罪嫌疑人做出真实和完全供述的心理活动,称为供述心理障碍(也称拒供心理).通过研究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心理障碍的原因、种类,侦查人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讯问对策,选择和运用正确的策略方法,获取证据,证实犯罪,破获案件.  相似文献   

10.
侦查讯问中,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立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讯问中会时而出现僵局.讯问僵局的产生既由犯罪嫌疑人思想意识、心理、个性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也因讯问人员讯问准备不够、经验不足、讯问失误、使用证据不当等多种问题所致.要化解僵局,就要转变犯罪嫌疑人对讯问的态度,一般可采用以情动之、以诚感之、以语激之、以理服之、以据攻之、以法追之、逻辑推之等方法,总之要因人而异,充分运用说服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毒品案件审理过程中各类言词证据的收集,既要反对“口供是证据之王”的观点,更不能片面地理解“零口供”,只有全面的掌握案件事实,运用辩证的逻辑推理,才能使言词证据成为认定毒品案件的可靠手段。即:做好毒品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口供)的讯问笔录;全面收集证人证言;对查获的毒品交专门机构做出定性鉴定结论;言词证据应由实物证据来检验;严禁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讯问是指侦查人员对特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第一次讯问行为。基于指导办案实务的考虑,从理论上对第一次讯问行为进行总结和凝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侦查实务工作运行情况,应当基于查明犯罪和固定口供的双重行为导向,并结合排除可翻供因素以支持诉讼的行为导向进行探讨第一次讯问行为。侦查人员通过实施第一次讯问活动,一是要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查明犯罪事实,以实现侦查权打击刑事犯罪的职能;二是要对第一次讯问所涉及相关证据进行固定和查证,以保障和推进诉讼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13.
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利有必然权利和应然权利。必然权利是其作为人所固有的权利,如人身权利、人格尊严权,在刑事诉讼中重点表现为沉默权;应然权利则是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的程序类权利,如辩护权,申诉控告权等。沉默权规则可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也能提高一般侦查人员在犯罪嫌疑人心中的认同感,使得讯问双方有了一种相互的尊重,供述也获得了一种新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翻供的几率也就会大大降低,犯罪嫌疑人自己认罪还可以大大降低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4.
侦讯表面上居高临下,实质上是心理沟通,需要人际交流的沟通术。初审要避免程式化的不利,调节气氛,动情晓理,循循善诱,以法服人,以此体现人性化执法的观念与技巧。在续审中,要针对疑犯个性特点精心施谋,运筹审讯环境。在调控语境中,将环境证据化或将证据环境化,调动案犯想象力等心理潜能,在对话中巧妙地传递证据信息,引而不发地攻心造势,造成警方证据在握之势,打破他们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坦白供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抽样案卷所反映出的侦查机关在犯罪嫌疑人到案前后取证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讯问的过程与结果对于侦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线索功能。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到案之初、被羁押之前这一阶段的讯问频率与时间长度都能够反映出这一阶段上讯问之于侦查的重要意义。而对犯罪嫌疑人被拘留、逮捕后的讯问所具有的侦查线索功能则显得较弱,特别是其被拘留或逮捕后24小时之内的讯问更多的只具有一种程序意义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用于审讯犯罪嫌疑人的场所类型、空间大小、室内装饰色彩、亮度及物品的摆设等都会对犯罪嫌疑人心理产生不同的刺激和影响。侦查人员在审讯前要精心选择审讯场所并巧妙地对其布景设计,从而利用环境效果来营造有利的审讯氛围,达到瓦解犯罪嫌疑人的精神防线,促使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是被讯问者面临的风险。而刑讯逼供并不体现为身体上的折磨,而应是讯问者形成假设和对被讯问者行使权力的结合体,为实现遏制刑讯逼供的目标,在我国,必然合理构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体系,其内容包括:1.实现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2.将我国现行的“由口供到物证”侦查模式转换成由“物证到口供”的模式;3.在讯问程序中注入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法治信念;4.立足本国的国民性,合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相似文献   

18.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作为一种现代刑事技术,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而且还能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其价值已经被我国司法界所认可。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司法界对其诉讼价值还未达成共识。应进一步明确认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诉讼权利问题,一直是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探讨侦查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基本构成,解析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深化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刑法中的非典型自首主要是指准自首和行贿犯罪中的特别自首。非典型自首与一般自首存在一定差异,属于立法中拟制。对准自首范围的把握,应从立法本意出发,缩限解释"强制措施"与"正在服刑"的含义。应合理解释准自首交代余罪的性质,同种数罪在技术操作上可纳入余罪范畴。行贿犯罪中的特别自首是自首的一种,应注意与立功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