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现阶段西安市的社会矛盾纠纷主要呈现出高发性、群体性、利益性、复杂性等显著特征。西安市现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尚存在着重治标轻治本、调解组织不健全、管理松散、职责不明、监督不到位、协调对接不力、工作经费保障性差、调解队伍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对此,应构建一套集风险评估机制、制度性利益受损补救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机制与保障机制为一体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弥补和克服现行机制的不足,提高社会矛盾化解效率。  相似文献   

2.
“后疫情时代”是新型城镇化和疫情时期国家治理制度逻辑经历变化的综合作用时期,在此阶段社会矛盾纠纷呈现成因复杂化、群体集中化、影响社会化等特性。由于行政力量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追求决策理性化和利益最大化,逐渐显现出社会性链接薄弱、情感性疏导缺乏和专业性嵌入欠缺的局限性。而社会组织因其具备民间性、组织性、专业性和志愿性,使得其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具备特殊优势,具体可从理念认知、制度建设和实践路径三个层面协同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发展,以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后疫情时代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效能,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团结。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网络公益组织的出现和社会动员能力反映了未来社会组织的运作趋势。现阶段网络公益组织存在的生存合法化问题、社会公信力、线上线下断裂等现象,既表明网络公益组织有待改进与完善,也间接表明其建构性的方向。克服这些困境的现实选项主要有法制路径、政策路径、合作路径等。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共关系是一门研究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和谐关系的艺术,借助媒介手段建立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对于调整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依然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新型政府公共关系平台的建立,新型政府关系具有主体的服务性、客体的至上性和媒介的通畅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当前首都社会纠纷呈现四个特点,即多发的态势较为显著,信访成为矛盾纠纷的最后受理渠道,社会纠纷的对抗性、关联性不断强化,社会纠纷主体呈组织化、多元化趋势.首都社会纠纷产生的社会成因,在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副作用,贫富差距扩大的客观影响,社会控制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的转型.首都社会纠纷的法治成因在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相对不足.有鉴于此,应当从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依法化解社会纠纷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能发挥正能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一般性冲突转化为群体性事件的概率,能最大限度地缓解政府作为冲突焦点的压力。社会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冲突治理存在顾虑、社会组织发展和参与社会矛盾治理的制度供给不足、社会组织自身参与社会矛盾化解能力不强、统一战线在服务社会矛盾化解的优势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要从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培育扶持、加强服务引导、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和独特作用,推动社会矛盾化解和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社会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应对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协同、健全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矛盾呈现出利益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客观要求执政党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这一新格局,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表达、社会利益协调、社会观念引导等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一个新的实践课题。城乡结合部作为特殊社区,其存在的体制性矛盾、经济性矛盾、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和利益性矛盾等,使城乡结合部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高发地区,对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很大。实现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及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明显。这需要在城乡结合部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搞好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人口管理;发展城乡结合部经济,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轨变型,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同时,矛盾纠纷也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主要路径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中国是战略机遇期与矛盾高发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功能、过程、诱因中存在多种困境。从多中心治理理论出发,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复合治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大意义。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探索突破社区矫正工作的"瓶颈"、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社会中各利益主体在利益格局的重构中逐步生成、相互矛盾、寻求协调和实现整合的过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制度供给的作用。政府公共性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基于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而对政府存在本身形成的一种价值共识。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存在的应然状态,但在转型时期政府管理实践中我们面临着因政府的公共性偏离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三条回归政府公共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矛盾化解的法治化,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就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现状而言,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矛盾化解过分依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补位乏力等问题.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之法治化提升,有赖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拓展化解途径、推广在线解决争议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基层处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与社会风险的应对相交织的前沿,基层治理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是国家治理水平接受人民检验的一个最直接的平台,在我国整个治理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础单位。但是,我国目前社区治理却存在着一些关节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因此,突破这些关节性的问题,深入探索有效的社区治理路径,对于解决社会矛盾、满足民众需求、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方社会与国家的生成、关系、矛盾和趋势,是马克思长期探究的重大课题。他以"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作为了解东方社会的"一把真正的钥匙",看到建立在土地公社制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村社构成了东方社会的基本单位,并认为东方乡村社会的独特性构成了东方国家专制性的"坚实基础"。而东方农村公社的公私二重性又决定其社会与国家的双重结构关系,即一方面国家垄断社会,二者高度同构,但另一方面东方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还有彼此相对独立的一面。东方社会与国家的独特性又决定其无法复制西方式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这种跨越需要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深入的探讨了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缺失的根源以及路径选择等内容。通过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国际上公认的敏感时期,发展机遇与深层次结构问题并存,社会矛盾冲突越发激烈,群体事件不断出现。本文拟从当前社会矛盾呈现的新特点出发,在解析基层政府治理社会矛盾困境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基层政府有效治理社会矛盾的理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现实背景下的理论创新,其内在接续性不可割裂。共享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价值存在着天然的契合性。而要将共享发展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充分发挥,促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则需要从经济发展、政治法律、社会建设等多个层面和维度进行系统性建构,并积极探索其现实化的路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首先要承认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我们要肯定其积极作用,认清其消极影响,只有客观评价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其次要承认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具有多样性的,具体要分清工人与农民之间、工人与知识分子之间以及执政党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容不得思想反复。斯大林先是提出"两类社会矛盾"的科学论断,继而又提出"完全适合论""统一动力论"等错误主张,给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和协商民主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实践基础、价值取向、民主理念以及领导核心等方面存在内在的契合性,同时二者在民主合法性基础、政治参与方式、认识方式和决策过程方面又存在互补性。二者的良性互动、有机融合,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