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设公安智库,既是推进公安院校内涵建设和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更是发挥学院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为公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责。公安智库建设背景下的警务研究人才培养是公安院校推进"卓越警务人才培养计划"的有益尝试、增强警务创新能力的主动实践、储备公安智库后备力量的积极探索。公安智库建设与警务研究人才培养融合的关键是将公安智库智力产出成果转化为警务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有效组织和科学开发。  相似文献   

2.
以全球化为背景,立足国际警务执法合作、打击跨国犯罪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等方面国际警务执法特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结合我国公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分析公安国际警务执法队伍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国际警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等,积极探索公安教育中以公安智库建设联动和国内外警务合作与交流为平台的学科交叉、跨文化、特色管理的国际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发掘成人教育教学及科研的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卓越警务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法学为根本,以警务为特色,以"分类"培养为目标指引。分类培养其执行路径是通过职业规划设计、警务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结合地域特点服务社会等来实现培养目标,最终实现警察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我校涉外警务专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卓越涉外警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中外合作、校校合作、校局合作为培养方式,以国际化师资团队为保障,以国内外警务实习基地为平台"的学科交叉、多元文化、多导师制的"2+1+1"人才培养新模式。涉外警务专业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公安高校品牌专业。开放办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促进公安教育的国际化,拓宽办学渠道,2006年,我校与美国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合作,开设了治安学国际警  相似文献   

5.
<正>在全面深化公安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行动中,我校侦查系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警务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做强校局合作、做实驻校教官团队、做精教学科研基地,在联合公安行业培养卓越侦查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公安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属公安本科院校是警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符合公安工作需求的高质量警务人才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前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存在着培养目标趋同、专业设置不科学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从明确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设置、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警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公安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属公安本科院校是警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符合公安工作需求的高质量警务人才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前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存在着培养目标趋同、专业设置不科学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从明确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设置、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警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地方公安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公安基层机关人才需求为导向,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理念上,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是警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福建警察学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着重以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集群等方式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地方公安本科院校警务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公安本科院校"育人"和基层公安机关"用人"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地方公安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公安基层机关人才需求为导向,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理念上,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是警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福建警察学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着重以课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集群等方式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地方公安本科院校警务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公安本科院校"育人"和基层公安机关"用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本科教育作为公安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始终坚持把本科层次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奋斗目标和主攻方向。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公安本科教育办学思路不断清晰,改革举措不断出台,人才培养红利不断释放。重新认识本科层次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和应协调好的关系,有助于公安本科教育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思考和选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进路。  相似文献   

1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涉外警务专业以培养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人才为目标,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提供安全领域人才。在涉外警务人才培养的内外动因驱动下,以能力培养为要义,通过营造专业学习的语言环境,提升涉外警务学生跨文化能力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等路径,打造公安外事工作的生力军,主动服务和保障国家总体外交大局。  相似文献   

12.
战训研一体化是为公安机关培养应用型实战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理念是把教学科研与警务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警务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方案应用到教学训练中去,同时通过学员参与公安实战和科研活动来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对提高学员的科学人文素质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警务执法技术技能职业人才内涵及培养路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随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重新定位。在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警务执法技术技能为重心,同时保持警察职业能力体系的完整结构并遵循其动态变化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培养警务执法技术技能人才的行业指导、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等重要环节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犯罪侦查活动对侦查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安院校卓越侦查人才的培养就是在公安教育领域对"卓越法律人才"框架下的一种具体教育模式。卓越侦查人才的培养,既要遵循公安高等教育的规律,更要符合侦查实践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公安教育工作的特点进行培养方案的合理设计,深化"校局合作",开展本科教学与改革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侦查人才培养质量。卓越侦查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只是简单的教学方式,而是全程教育方式方法的综合,需要全方位多主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安队伍建设需要警务人才的培养,而公安院校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中法学实践实训教学是重要一环。要加强公安法律实训课程,充分发挥其培养高素质警务法治人才的作用。实训课程设置要突出公安特色,实训内容上突出公安实战,强调学生基本技能和法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同时注重法治观念、执法理念的养成,为进一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养的构建与集成是当前我国公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公安高职院校对学员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公安教育本质的体现,将人文教育融入警务教学中,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也是公安学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公安教育中,公安高职院校应通过优化校园环境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通过加强公安专业课堂教学,以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来提升公安高职院校学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警务改革或公安改革主要是围绕"管人"与"管事"两方面来展开的,"管人"旨在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执法队伍,"管事"旨在构建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执法权力运行体系。为此,必然要加强监督,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在警务系统实现对侦查权、执法权的有效控制。警务智库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上述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报告,为警务改革和警务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学理支撑,力争使智库的智力产品或思想创新成果转化为一种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法治中国与平安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峻的跨国犯罪活动,国际警务合作力度不断加强,为适应公安工作的变化和需求,培养具备公安专业知识的警务小语种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以云南警官学院小语种人才培养发展情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警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受英语教学的ESP理论启发,从老挝语教学的角度提出LSP理论,并探讨警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公安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领域的教育,其特色表现为鲜明的政治教育性、独特的警务化管理方式、突出的职业技能教育思想、浓厚的行业办学色彩和学历教育与民警培训相结合.办好公安高等教育,必须澄清"创新精神首位说"、"唯职业培训说"、"警务化管理淡化说"、"公安教育产业化说"和"公安行政干预过多说"等模糊认识,突出公安特色,建构起公安高等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警务保障理论研究成果极其匮乏,《警务保障学》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通过调研发现,在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层面均缺乏教材。可通过公安管理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在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专业警务保障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明确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基于此,可将《警务保障学》教学内容初步确定为绪论、警务保障简史、思想政治保障、法治政策保障、警力资源保障、公安经费保障、情报信息保障、技术装备保障、公安后勤保障、应急警务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