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继续自己的文学革命,但文学革命以往的有些矛盾不仅在延续,而且在加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觉世与传世——不能两全的无奈。梁启超在觉世与传世、政治与文学、责任与良心、启蒙与艺术之间徘徊,既想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又无法忘却“不朽之盛事”,最终陷于了无法两全的无奈之中。第二,极品与祭品——文学中的“暴发户”。梁启超文学革命理论自身的矛盾使小说在人为拔高成为文学极品的同时也陷入了文学与政治上的双重孤立。第三,棘手的衡定与选择。破坏时的放肆与建设时的谨慎令梁启超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在日本客居十四年,文学“革命”的旗帜就正是在这异域的流亡生涯中轰轰烈烈地挂出的,政坛不幸文坛幸,梁启超将文学革命作为“激励人心”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文学自此开始了新的一页。然而梁启超本不为革新文学而来,异域的尴尬处境、政治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构成了梁启超文学革命的尴尬背景。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在他同时代人中可谓首屈一指。他一千多万字的文章中绝大部分是富有时代内容、思想底蕴深厚的新体散文。他在各类文学体裁上都有尝试和探索.更重要的是.梁启超以他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改革理论文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新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梁启超先后打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旗号。但他的这些文学革命口号是内在矛盾的。这也决定了他文学革命的最终不成功与收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吴趼人和“小说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由于小说对读者有“熏”、“浸”、“刺”、“提”的作用,“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所以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郑重的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  相似文献   

5.
“检察官后语”是近十年来人民检察院为了配合检察文书改革而进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但其推出后,似乎背离了其设置与改革的初衷,并没有得到预期的、一致的支持与喝彩;司法实践中,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繁荣”以后,正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弊端以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概述了梁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概况。接着从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确立了近现代以来学术史的研究范式;注重学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五个方面总结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该著作存在的一些缺憾。总的来看,尽管它存在一些缺点,但瑕不掩瑜,丝毫不影响他在现代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4):F0002-F0002
本刊以政治学和行政学为重点,侧重研究基础理论与典型实践问题,提倡原创、严谨、厚重和宽容的文风。主要栏目有“政治理论”,“国际政治”,“中国政治”,“公共行政”,“行政改革”,“政府与经济”,“行政与法”,“比较与借鉴”。选题重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学:理论、学科与方法论;政治哲学;中国政治(含党建)和刚际政治。  相似文献   

8.
北宋熙丰变法中的人才培育-选任体系改革是一个以儒家经学为基础,面向改革措施与政治实践的系统工程,其政治学意义非常丰富。王安石以《周礼》“中人为制”的思想作为基础,以“开阖敛散”之术为脉络,构建一整套造士、养士、任士的体系,并将其与改革进程中的具体事任结合起来,在增效率、酬功劳的同时,也起到引导人心、端正风俗的作用。这既是一次国家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尝试,也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式的“寓教于政”。  相似文献   

9.
儒家政治能否现代化取决于一个问题:“内圣”能否开出“外王”?对此,人们从正反两个方向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是否有第三条道路呢?如果我们回归原始儒家就会发现,道德与政治虽有联系,也分别有其独立的自性,因此儒家“为政以德”的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以道德的方式解决政治问题的策略,“内圣”既没有生发“外王”,也没有遮蔽“外王”,而是成全了“外王”。既然内圣外王之道只是一种策略,那么儒家政治的现代化就是一个策略调整的问题,亦即将政治的归于政治,道德的归为道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政治的完全分离,在仁的统摄下,道德与政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机构改革,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但严格地讲,均未能摆脱“精简一膨胀”的困境。九届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改革方案》,正式拉开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序幕。但究竟如何改?结局又会怎样?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广览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资料之基础上,就其中若干重要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意见,试作综论如次。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意义与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机构庞大,人…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主席于2007年10月在十七大报告中阐明我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时,就曾明确提出了“十个结合”。其中第五个结合就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胡锦涛主席又于200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就刑事调解制度的现实基础而言,既有现行刑事司法模式所带来的困惑,也有刑事政策变革之要求;既有域外的刑事司法改革经验,也有各刑事诉讼主体的利益诉求。治理、善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传统“无讼”文化、被害人学说等为刑事调解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刑事调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刑事司法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主要解决被害方民事赔偿问题而缺失社会关系的修复;对刑事法原则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容易造成不平等和歧视待遇;会带来在预防犯罪的同时降低了刑罚威慑力、促使犯罪的形成的双重社会效果等方面,必须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引领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思想界。福泽谕吉纵向摄取西洋文明的方式对梁启超震动甚大,对于恍惚玄妙的"风气"即"文明之精神",梁启超可谓深有体会:"戊戌亡命日本时,亲见一新邦之兴起,如呼凌晨之晓风,脑清神爽。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深深认识到戊戌变法的失败,因自己所倡导的变革仅停留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层面,距离福泽谕吉说的"气风"和"文明之精神"还差很远。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也把文明分为两个层面即"精神之文明"与"形质之文明"。"精神之文明"同于福泽谕吉的"文明之精神",亦称为"国民之元气"。他提出应先从摄取文明之精神入手,先难后易的方式吸收西方文明。不再提倡那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而先要教育人民,培养国民之"精神",也就是"新民"。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开始了他的新民工作。  相似文献   

14.
“梦文学”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个部分来阐释“梦文学”的概念。首先分析“梦”的特点,尤其是它与宗教有关的特征;然后阐明“梦”与文学的关系;之后尝试梳理中外学者关于“梦文学”或“梦幻文学”的论述,界定“梦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一百余年前,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而当时仅仅用以指称汉族。随着梁启超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最后发展为“合五族之大民族”。而在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背后.有着其深厚的民族主义情怀,分别体现在政治上和文化上。  相似文献   

16.
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方案”中优化整合的一门新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课程的误解;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学信息量大;任课教师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部分知识的能力较弱等。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准确把握“原理”课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任务等四个方面谈了对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一些个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法治主义的最早宣传者和鼓吹者,梁启超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从法治的“依据”“、基础”和法治的“根本”三方面界定了“法治”这一概念;并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振兴中国实业出发,论证了实行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声呼吁“法治主义是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关于法治的实行,梁启超提倡“三个相结合”,即“法治与民权相结合,法治与道德相结合,中法与西法相结合”。梁启超的法治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性,而且在当今仍有很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也是关节点,单靠“摸石头过河”难以找到正确的改革路向和准确的突破点。只有采取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才有可能找到渡过这一深水区的路径。关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不同看法,不同意见很多,笔者也想在此文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关注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也充分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的高度政治智慧。开始,有人认勾《决定》对民众极大期待的“反腐败”、“反垄断”、“政治改革”、“国退民进”、“贫富差别”等问题,缺少正面直书的尖锐提法,但仔细读来慢慢体会,《决定》绵里藏针,柔中;寓刚,充满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0.
随新民 《外交评论》2003,(2):103-106
20 0 3年 4月 3日 ,在周启朋教授主持下 ,外交学院 2 0 0 2年博士生就当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学术失范”现象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会。讨论之前 ,周启朋教授对“学术规范”作了总体上的介绍 ,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讨论主要就学术规范的界定、学术失范的现象和根源、学人的人格、治学态度、学术伦理等问题展开。一、什么是学术规范  梁启超在《学与术》中对“学术”作了界定 :“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 ;术也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 [1 ](p1 4)即学术研究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和认知的过程 ,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