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然人的自杀行为是其放弃生命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尽管自杀既不违法,也不构成犯罪。但人的生命是高贵而神圣的,不能轻易放弃,因而始终受到人类社会的普遍谴责。尽管安乐死与自杀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性质迥异的天壤之别,安乐死不是自杀。安乐死的合法化不会导致对安乐死的随意放任。自杀不属于安乐死,任何以“安乐死”名义的自杀也不会获得法律的支持。因此,安乐死的合法化并没有、也不会改变现代社会对自杀的态度,更不是对自杀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的肇始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 ,原意为无痛苦死亡。其渊源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现代意义的“安乐死”是从 19世纪开始的 ,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二战前后 ,第二个阶段是 2 0世纪后半叶。在我国 ,实现“安乐死”合法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的行为 ,是由于绝症患者面临死亡在极度痛苦中挣扎而要求实施安乐死的行为 ,为患者解除痛苦 ,也是对患者要求死亡的尊重。我国现行的法律虽未对安乐死做出认可 ,但也没明文禁止。为了替寻求安详尊严的离世者打开大门 ,给实施者以法律保障 ,又不使个别心术不正的人钻空子 ,就需以法律为依据。这样做不仅可以消除实施安乐死的消极因素 ,而且符合客观发展规律 ,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4.
生命权与安乐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公约的不断推出,人们对生命的质量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安乐死越来越成为人类关心的话题。围绕“生命权”与“死亡权”之间的激烈争论,安乐死问题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话题。由于安乐死问题涉及医学、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在目前的中国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所以,我们应慎言安乐死。  相似文献   

5.
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核心,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安乐死的内在需求。儒家文化是一种乐生文化,而不是乐死文化,儒家所深切关怀的是人的现世的感性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在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家族意识是儒家传统生死观的支柱意识,其与安乐死立法核心相背离。中国传统文化不支持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6.
安乐死与故意杀人罪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在国外已有相关立法。我国司法实践中将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但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构成要件、患者死亡的原因等方面分析 ,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我国在进行安乐死立法时 ,应明确规定安乐死的适用条件、程序及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安乐死的特征及其法律概念,并以法律意义的“安乐死”为前提对安乐死类型进行了分析与研讨。认为广义安乐死不能成为安乐死,狭义安乐死才是我们当下讨论的范畴;安乐死只能仅仅为自愿安乐死,所谓的“非自愿安乐死”不应该被列入安乐死的范畴:安乐死不仅指主动安乐死,也应该包括被动安乐死;A型安乐死不应当是安乐死行为。文章建议另行构建“安息死”等机制来处理植物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无法医治且痛苦不堪的绝症患者,是把他们“仁慈杀死”,还是冷漠地任其死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指出我国当下还不具备安乐死合法化的条件,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事业,帮助临终病人安详地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合法化的法律理由和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是人类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带着尊严、快乐地死去,因此,安乐死的合法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认为,有的学者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角度分析得出“安乐死具有合法性,其合法化也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学者试图用大陆法系的“违法阻却事由和期待可能性理论”来解决安乐死的合法性问题,进而找到安乐死合法化的理由,也是行不通的。因此笔者提出:从我国刑法学的角度看安乐死,并不具有合法性,但这并不妨碍安乐死的合法化,同时提出安乐死合法化的两条途经。  相似文献   

10.
在生的痛苦与死的安乐之间——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安乐死发展历史的回顾及争议的评析,认为安乐死在本质上属于“优死”,应当得到伦理道德的支持;安乐死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应作为犯罪对待;司法实践已在相当程度上承认了安乐死;安乐死的存在有相当广泛的民意基础。因此,安乐死有必要合法化。文章并对安乐死合法化的路径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对无罪的平民使用暴力并残酷致死,借以镇慑人们从而屈从其意志。恐怖主义初期,其行为目的是要更多的人观看,达到某种宣传效果;现在则是要更多的人死亡,造成死亡心理威胁;今后可能会以更隐蔽的手段,使用杀伤力更大的武器,造成更大的恐怖。国际恐怖主义具有跨国性、非政权主体性、现代科技性三犬特征,形成在二战结束、冷战、非殖民地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时代背景下,目前起主导作用、协调各派、构成全球性地下恐怖网络的则是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恐怖主义是宗教信仰中非共生因素的极端发展的恶果。正视信仰的成因、深度及其恶劣后果,才能设法形成各教、各族的共生环境,最后消弭宗教对立的信仰,这才是消除恐怖主义最根本的道路,也就是人类共生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动防控理念的银行安保新举措并不是一种追求高对抗或高技术的解决办法,而是一种既可与客户建立密切联系,又能减少或阻止抢劫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基于主动防控理念的银行安保新举措主要是融主动防控理念于银行的内部环境设计之中和加强主动防控的安保培训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关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法律与宗教是辩证地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不能缺失另一方。在非洲,传统宗教与习惯法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展示一幅水乳交融,共同发展的图景。非洲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仰和神话,所以传统宗教有关至上神、祖先祭祀、图腾崇拜、禁忌和巫术等的信仰,以及口耳相传的表现形式不仅成为习惯法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习惯法从古至今都被非洲大部分国家所沿用的原因所在。可以说,非洲传统宗教对习惯法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表现形式上,口述传承色彩浓厚;在管理模式上,体现非洲人特殊的价值理念;在诉讼审判中,奉行神明裁决;在刑罚观念上,崇尚神威惩罚。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 对我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研究, 特别是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特征、主要矛盾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及方式的研究,理论学术界的讨论甚是热烈。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六种观点: 广泛性、利益性、多元性、群体性、非对抗性、交错性。关于新时期人民内部的主要矛盾主要有五种观点: “利益矛盾说”、“先富后富矛盾说”、“领导群众矛盾说”、“社会主要矛盾说”、“需要落后矛盾说”。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六种观点: 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大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争取反腐败斗争的伟大胜利、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人学理论蕴含着深刻的立世处事的哲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参考借鉴意义: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为我们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有益的启示;注重教育,重视育人,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道德实践,讲究修养方式,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的依托。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形式。新型教学环境的创设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充溢着平等、民主、合作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7.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是照亮人生之路的明灯。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人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而"中国梦"是阐述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以及今后中国奋斗的复兴目标。中国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是肩负着"中国梦"使命的主力军。青年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和前行的目标,或远大,或现实、或渺小、或平常,或崇高,但是,青年各自的理想实现都将离不开"中国梦"的助力。中国青年将在这助力器中通过自身对梦想、理想不懈地努力追求,将个人的成长之梦融入到实现国家发展复兴腾飞的"中国梦"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借鉴企业家政府理论 ,有必要创新公安工作思路 :一是应集中精力抓公共治安 ;二是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 ;三是引入竞争机制 ;四是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五是工作重心要转向事前防范。  相似文献   

19.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可以使罪犯走向利他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是在他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中逐步产生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趋于成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第一层次的内容,以“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为核心,撬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第二层次的内容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核心,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政策底线:第三层次的内容,以“共同致富……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为核心,初步提出了调节我国贫富差距,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思路、具体措施和主要原则。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应作全面准确的理解,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