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公民政治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制度建构的合法性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历史上中西传统人性观进行研究,以便揭示出人性本质,并为政治制度建构提供人性根源的依据,导正政治制度安排中合法性缺失的偏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善恶的论说,在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双重抽象预设观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人性在宪政制度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人性阴暗面的正视与分析,阐述了现代社会人性之复杂性与宪政制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性理论,从古希腊到近现代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学者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古希腊哲人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近现代西方人性假设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剖析,对我们采取管理措施有重要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宗教功能观的当代形式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的正确诠释 ,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在坚持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的基础上 ,从人性的视角去诠释马克思主义宗教功能观的当代形式 ,从理论层面试图探讨解决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研究人性假设问题对于行政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借鉴和继承中西方传统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人性假设构想,探讨了人性假设与行政实践的关系等问题。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学者们研究没有从"人性"三大矛盾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进一步推进行政学人性假设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重视人性研究的层次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坚持与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心理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学理渊源,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变革旧制度与建立新制度的生态制度观、自然性与属人性相统一的生态劳动观、节约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循环经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消费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不仅有益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的学习,而且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人性关怀与刑罚轻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就是人类基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所产生的内在需要。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与资产阶级倡导的唯心主义私欲观、利己主义是不同的。实现人性的手段可以做价值判断,人性本身却没有善恶之分;人性不能得到满足是犯罪产生的终极原因,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尽量满足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人性满足得越充分,发生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人们对刑罚的敏感度也越高;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诸如民主、自由、平等方面的人性需求,在当今我国还需进一步满足,以便为刑罚轻缓化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执法理念的公诉观,应顺应国家意志的阶段性重心要求.以社会发展的眼光,挖掘公诉观的应然状态,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公诉观的内在品质体现在一系列基本理念中,包括:宽和、理性、人性.宽和的司法心境是实现公诉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前提和基础.公诉的理性精神深刻影响和决定着公诉的过程和公诉的质量,是公诉的逻辑起点.人性、人道则是公诉观的内在禀赋.  相似文献   

9.
从法哲学上看,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斯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世纪神学大师阿奎那主张神性决定人性;近代以来,洛克等经验理性主义者主张自私、贪欲是人的本性,因此每个人追逐自我利益的结果必然导致他人被工具化和商品化,康德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命题,成为近代以来人性尊严的核心机理。在中国,自古就有“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人性观,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了“四心说”和“富贵不能淫”的人性观;现代儒学者蒋庆主张“礼乐制度中的人性尊严”。故此,西方学者主张的是一种利己的权利论式的人性观或者个人主义人性观,中国儒家学者主张的是一种利他的义务论式的人性观或者团体主义人性观。从法释义学上看,个人主义的人性观极力彰显个人自由,尤其是契约自由,国家主义的人性观过分强调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二者均容易导致个人被工具化和商品化;人格主义的人性观介于二者之间,当为可取;“人性尊严”与“人格尊严”的区别在于:“人性”是相对于“神性”和“兽性”而言的,“人格”是指特定人的身份、资格和能力,是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化权利。人性尊严是一项上位宪法原则,正如国际人权法条文规定的一样,是各项具体人权的本源和基础。人性尊严原则的功能表现为:确立了国家权力运行的人性基础,标定了基本权利保障的底线标准,设定了宪法未列举权利的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人性是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只有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之上,政治哲学才有稳固的根基.理解和把握人性,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性与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性。因此,人性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的人性善恶说,曾被作为社会制度的预设前提,人性的发展要求也在影响着制度的变革。反之,制度的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人性的发展。人性与制度的辩证关系,对我国当今的制度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执法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晋华 《理论前沿》2003,(22):18-20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本文提出刑事执法的价值观要从专政工具论转向多元平衡论、正义观从偏重实体正义转向实体与程序并重、侦查观从查明事实转向法律真实、证据观从依赖人证转向强调可采信的社会证据,从我国刑事侦查制度改革角度出发,力求为我国刑事执法制度改革提供理论资源和观念平台。  相似文献   

13.
管理科学是在与人性的博弈中产生,并在发掘人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性始终是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实践中也给管理者造成极大的困惑,尤其是在利益面前,人们很难驾驭人性,造成管理危机和管理失败,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从对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危机,都离不开两种人性欲望:贪婪和需求。人性的贪婪和需求,外化为人的投机和逐利行为,由此导致危机。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充分尊重人性,设计出更加合乎人性的制度,管理才能够达到追求的效果。但人性的需求会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制度的约束,从而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进行修正与更替。  相似文献   

14.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如何对待少年犯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今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少年观护帮教制度。在观护帮教系统中,帮教主体应当是全社会各个部门,但需要专业转介机构将它们串联起来,发挥它们在结构中的共同观护帮教作用;当少年犯进入司法程序后,应当建立公检法一体化的快速协作机制,形成绿色办案通道;在少年犯事发以后,家庭的观护帮教主体意义更为明显。另外,观护帮教应当与相关刑事制度相对接,注意处理好它与附条件不起诉等制度的关系。建立少年观护帮教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亲权观念、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恢复性司法理念等。目前,我国的观护帮教制度还存在着持续帮教困难、赔偿难以实现等若干问题,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表征 ,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表征主要反映在 :与时俱进的价值观 ;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与时俱进的制度观等三个重要方面 ,其中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揭示了“战争与革命”主题时代向“和平与发展”主题时代的转化 ;与时俱进的制度观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涵及发展阶段上的理论递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目前矫正制度与矫正观念的不足,有必要以"大矫正观"为指导重构矫正制度,改变多头管理、分割、交叉、混乱的状况。矫正制度的变革需要理论的先导,在"大矫正观"的指导下,应当克服监狱学的不足,探索建立统一的矫正学,将监狱学、社区矫正学以及其他矫正制度的构成部分均纳入矫正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培养新型干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如制度设计缺乏人性假设这一理论基础,缺乏公平原则,缺乏法律制度作为保证,缺乏稳定性。建议加强制度化法律化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以增强制度的稳定性,改革高等教育以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完善农村引入大学生制度以增强制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如何对待少年犯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当今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少年观护帮教制度。在观护帮教系统中,帮教主体应当是全社会各个部门,但需要专业转介机构将它们串联起来,发挥它们在结构中的共同观护帮教作用;当少年犯进入司法程序后,应当建立公检法一体化的快速协作机制,形成绿色办案通道;在少年犯事发以后,家庭的观护帮教主体意义更为明显。另外,观护帮教应当与相关刑事制度相对接,注意处理好它与附条件不起诉等制度的关系。建立少年观护帮教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亲权观念、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恢复性司法理念等。目前,我国的观护帮教制度还存在着持续帮教困难、赔偿难以实现等若干问题,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发展史中存在的容隐原则,过去一直因其包含了浓厚的宗法精神、封建的三纲五常特质而招致批判。然而联系人权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当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原则时,我们不可否认其符合于人性的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中的人性预设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系列的制度构成,制度不是锲入人类社会中,而是融合人类社会之中。制度的安排必须基于客观的人性预设上,通过制度消除人性之恶、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建构,应该处处体现出人文情怀、人性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