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法本位的理论基础涉及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个人、社会之论辩及其对法本位的影响,涉及中国经典理论中民本思想的演进、超越与民本位的奠定,以及法学方法经典理论与公私法本位的确立等。社会和个人主义理论范式早有先驱。在自然法理论中,个人主义的实质是呼唤个性解放、独立和自由。狄骥运用他的社会连带理论猛烈攻击“国家主权”和“个人权利”的观念。社群主义批评个人主义的主张导致忽视国家维系的良善生活;权利本位正如自由一样,只可能是相对的,应当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始于与神本相对峙,而终于与君本相对立。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新超越,也为权利本位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革,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其主题是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价值观这个历史转变过程的突出特点,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由专制主义体制中社会化了的人格变为民主主义体制中自由独立的个人,即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的凸现。这个转变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个人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是近代中国价值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3.
论人性尊严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尊严是人权的最高价值,也是人权保障的核心,它倡导只有人才是终极关怀,人决不能沦为国家或他人的手段或工具,人性尊严的主张不仅要求人的生物性存在,而且要求更进一步关怀人的生存面貌与价值,使人的存在本身成为生命中最崇高的意义。人性尊严滥觞于基督教,后来成为人本主义的精髓,历经文艺复兴后逐步演变为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实现并保障每个人享有作为人的尊严,是宪法保障基本人权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权力结构中 ,司法权是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最重要力量。本文探讨了个人自由和权利司法保护最大化原则。作者首先分析了个人自由和权利司法保护的必要性 ,其次探讨了个人自由和权利司法保护最大化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结论。本文的结论是 :个人自由和权利司法保护的最大化原则 ,应当从目前所处的宪法基本原则的次级原则地位提升为宪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医疗技术的进步、法律的发展、支持团体的压力以及民意的推动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应该享有有尊严地选择死亡的权利。死亡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起初,法院在寻求这种权利的基础时,或者是完全依赖普通法的知情同意或自治原则,或者将普通法原则与宪法的隐私权结合在一起。新泽西州法院对昆兰案的判决第一次确立了宪法隐私权作为死亡权的基础,从而赋予个人更大的临终决定的自治权。但是,联邦最高法院在克鲁赞案中更愿意根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自由利益来分析死亡权的基础,从而标志着死亡权的基础从昆兰案确立的隐私权转向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对个人自由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问题,是现代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必须回答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不仅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而且赋予了我国公民享有比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广泛、真实的民主和自由。在民主权利方面,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宪法还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自由权利方面,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或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同时,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宪法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  相似文献   

7.
“商赋人权论”是近几年我国一些学者针对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权理论。现将这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界对它研究的情况概述如下: (一)商赋人权论的主要内容 1.人权就是指人的自由权利和平等权利。其理由是:(1)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是涵纳  相似文献   

8.
从"伤害原则"角度看,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该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制裁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而且从人权的平等保护,权利的多元化,以及人的尊严不可侵犯的角度而言,"二奶"的权利不应被克减,不应被排斥在权利的边角,而是应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权利意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权利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作为独立主体的利益和自由的认识、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同样的认识、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卿权利意识不但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两者是紧密相结合的,犹如一架车的两个轮子,是并存而缺一不可的。按川岛武宜的观点即自己权利的确立是以承认和尊重他人的权利意识为媒介的,而他人权利的承认和尊重是以自己固有权利得到确认为媒介的。③按照认识的层次利意识可以分为权利认识、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权利认识即对权利所体现的利益和自由的了解和认知。在是权利意识的起点,如果…  相似文献   

10.
权利根植于人性中的自私、贪婪与邪恶,对此本性既予以满足又加以适当的限制.近代大陆法系法学理论对于权利的本质主要有意思说、利益说、法力说,上述三种学说各有利弊.通过对权利本质理论学说的反思,经由对权利本质的探究,并考察人类社会不同的状态,权利的本质乃文明社会状态下某人对他人的有效主张.在文明社会状态下,奠基于公平正义观念之上,权利方有适宜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否则,权利无法萌发,即使有权利之名,也仅仅是披着权利的外衣,并无权利之实和权利带来的自由.从不同的视角对权利加以考察,亦有学者认为权利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实践中,各种利益和需求相互冲突碰撞并彼此博弈的结果,形成了被众人认可的规范,即权利.  相似文献   

11.
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以来,完善人权的国内保护逐渐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原则》(简称巴黎原则),为各国在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确立了基本原则。通过对巴黎原则的研究,探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人权机构,对人权的国内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有些权利不可转让;有些权利可以转让,但转让后还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有些权利的行使可能“产生”权力,但此权力是“构建”而并非“转让”的;有些权利的行使“启动”了权力,但并没有转让权利给权力;有些权利的行使产生了权力的载体,但并未产生权力本身。因此权力不是来自权利的转让,而是来自权力的转让:有的公权力来自私权力的转让(如部分国家权力、社会权力来自私权力的转让):有的公权力来自公权力的转让(如国家权力与国家机关权力、国家机关权力彼此之间的转让,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社会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的转让);有的私权力来自私权力的转让;有的私权力来自公权力的转让。宪法权力也不是来自宪法权利,而是来自私权力和社会权力的转让。  相似文献   

13.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主题思想.长久以来,由于受“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传统、“犯罪控制论”的诉讼目的理念和我国反腐败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权侵犯人权现象时有发生.现行刑诉法通过确定辩护制度、证据制度、技术侦查等制度,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了扩张和限制,为人权保障提供了立法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三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当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引起人们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的交互思考,也引发从传统环境伦理观的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和片面发展过渡到新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法律生态化突出生态本位的法律观念,强调代际公平与种际公平的价值取向,以保障环境权为重心,树立预防优先的立法倾向。环境法治包含了环境法律的体系,环境立法、司法、执法,以及环境法律救济和监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刑法是从轻适用还是从重适用,不仅是刑法效力范围理论中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基础性课题,而且事关刑法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机能显现,关系着刑法在强大的国家保护与弱小的人权保障的博奕过程中如何寻求一种平衡。基于比较的视角,立足于有利于行为人的立场,对刑法适用中的从轻原则及其彻底实现、从轻原则的运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因应对策进行深入研讨,无论是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国人目前普遍关注热点,农村发展没有质的进步,农民人权保障缺失,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双双步入困境。农民人权是农村发展的目的,也是农村发展的手段;农村发展以农民人权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二者的极大关联性,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博弈模型中,"策略"是对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的行为假设。经过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博弈,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达成一种利益均衡的契约,这种契约产生的合作共赢的结果,称为"结局"。而对这种结局进行评价称为"效用",表现为以农民人权度量农村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死刑犯的人道待遇只有制度化为权利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死刑犯的权利在理论上取决于生命权的界定及死刑执行的需要,在实践上受到物质技术条件及人权发展状况的影响。死刑犯享有的权利只有在上述范围内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人权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素,即自由和平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权要素的内容会不断丰富。人权是以主体的人为其立足之本的。作为主体的个人为实现更多更高层次的利益诉求,结成各种不同组织体、甚至国家,赋予这些组织体享有和行使某些人权,是个体人权活动的延伸和能力的提高。"普世价值"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人群共同的利益需求为指向的,其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本文通过三种人权主体形式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对尊重人权与普世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各种人权组织形式设置的目的是为个人人权服务的,民族国家是人权组织的高级形式,它应当由本民族来决定和行使,我们反对西方借人权干涉他国内政。  相似文献   

20.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肉搜索”行为在网络中的双重角色扮演体现了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现实中话语权的缺失和对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的缺位是导致“人肉搜索”被滥用的深层次原因。在相对保障模式下,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规制“人肉搜索”滥用的关键在于完善合理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