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补中益气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TLIF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周末、1个月末、3个月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下肢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量表评价腰椎疼痛程度。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末、1个月末和3个月末,两组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各观察点VAS评分和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TLIF治疗相比,腰椎后路TLIF联合补中益气汤能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仅观察组术后服用独活寄生汤,对比观测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差异。结果 各时点两组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均显著上升(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6、12个月两组椎体前缘、中缘、后缘高度均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腰痛程度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腰痛程度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项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眩晕改善情况、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能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眩晕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火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下肢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下肢麻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电针加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 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下肢麻木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疗法,能显著提高下肢麻木的治愈率和显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推拿结合内热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40例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内热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米替林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压痛点数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压痛点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结合内热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阿米替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圆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 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圆利针针刺腰肌拮抗肌群(竖脊肌和腰大肌)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刺疗法,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量表评定腰椎功能,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因素内(时点)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572.19,P<0.01),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时、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升高(P<0.05);因素间(组别)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317,P=0.133)。第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37);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临床疗效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结论 圆利针疗法的短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长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内热针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跖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治疗组采用内热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封闭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患足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量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nkle hindfoot scale, AOFAS-AHS)评价患足综合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AOFAS-AH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周,两组VAS和AOFAS-AH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OFAS-AH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热针和封闭治疗跖筋膜炎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内热针的远期疗效优于封闭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1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疗程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及VAS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传统针刺法,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温通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160例LDH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治疗组应用温通针法,对照组应用平补平泻针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eliorat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 JOA)下腰痛评分法、简化McGill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治疗15 d后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5 d后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M- JOA评分,简化McGill量表的PRI、VAS和PPI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简化McGill量表的VAS和PPI因子评分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5 d后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温通针法对LDH的远期疗效优于平补平泻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头穴久留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JP2〗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Blessed痴呆量表(Blessed dementia scale,BD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临床疗效。〖JP〗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MSE、BDS评分及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BDS、BI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头穴久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触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LDH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触激治疗,每周1次,连续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腰椎功能,采用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观察患者下肢活动度,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VAS评分、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神经触激疗法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缓解LDH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接骨续筋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并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内服接骨续筋汤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肿胀情况,治疗4、8周后骨折愈合X线评分,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对腕关节的活动功能进行评价;治疗90 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VAS评分及患侧肿胀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和患侧肿胀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骨折愈合X线评分均较治疗4周后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骨折愈合X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Garland-Werley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90 d后,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基础上服用接骨续筋汤可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骨折后疼痛、肿胀程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腕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内热针与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将8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内热针治疗(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2个月随访时,分别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 NPQ)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NP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项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各观察时间点两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热针与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且内热针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刀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针刀治疗,记录患者针刀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残损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时点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点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晕针、断针、术口感染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针刀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法作用机制,形成手法治疗KOA规范化诊疗评估方案。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将40例KO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被剔除1例和2例)。治疗组采用手法治疗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自我按摩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治疗2周后,以膝关节区域温度、督脉温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为指标,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WOMAC的疼痛、僵硬、生活功能评分和总分显著降低(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WOMAC总分和僵硬评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连续5次坐立时间、15 m直线连续行走时间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区域温度显著降低(P<0.05),督脉区域温度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区域温度降低值和督脉区域温度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基于WOMAC总分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手法治疗可减轻KOA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症状,改善日常生活功能,疗效优于自我按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